重阳节高中作文(一)
我的家乡唐山也有一座凤凰山,它并不算高,但是在唐山算是很有名的了,自从我记事起就对凤凰山有非常好的印象。今天是重阳节,送钰上学后我和老爸随继军的车来到凤凰山。七点时我们先吃了加州牛肉面,然后才进公园爬山。吃面有点取“长寿面”的含义,因为今天是重阳节,愿老爸健康长寿!
现在我有一个好习惯,那就是出门就想着带相机。今天又是手机相机并用,拍下了我眼中的美好景色。相机使用还算熟练,手机的“全景扫描模式”还是有点生疏,拍出来的照片有的比较好,有的还是有点变形,有的上下都有一条黑色区域,这黑色区域是钰发现的,本来我还以为全景扫描模式拍出来都是这样的,那天钰问我:“为什么有的照片有黑色区域,有的却没有?”这才发现是因为拍摄手法有问题造成的。但是目前从拍摄技术上暂时还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就借助于PS软件,把黑色的区域裁掉了,这样照片看起来也美观一些,上次的农展会照片没有裁切,因此很多都还带有黑色区域。
老爸有十几年没有登过凤凰山了,上山时走走停停,途中遇到两位老者下山,老爸和他们攀谈,交谈中发现两位老者一位八十多岁了,天天爬山。另一位和老爸一样大七十五岁,也是天天爬,并且每天爬两趟,因为今天是重阳节的缘故,他今天爬了四趟!交谈之后老爸信心百倍,本来担心自己爬不上凤凰山的,一听那两位老者的介绍,老爸觉得自己爬到山顶是没问题的,于是鼓起勇气爬到了山顶。虽然没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山太小了。但是看看城市的建设还是可以的,于是就用手机拍了一下山周围的景色。
重阳节高中作文(二)
昨天有朋友发短信说叫我一起去白云上登高,我一惊,都是晚上七八点了还跑去爬山不是有病吗?后来一想,对了,今天是九月初八,明天就是重阳了,重阳有登高望远的习俗,在印象中我的家乡在重阳节就是在大门口插茱萸,好像是辟邪什么用,但是自己也从未知道过重阳节的来历。小学的时候学过王维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那时候或许不能体验这首诗的含义。但至今或许多多少少明白了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和朋友一路颠簸终于到了白云山顶,那里可是人声鼎沸,好不热闹啊,看来来登高望远的人好多啊,虽然一路爬到山顶已经是筋疲力尽,气喘吁吁,但是好像人们都不只是冲着登高辟邪来的 ,或许是重阳节已近晚秋,大气凉爽,空气清新,能见度高,这大概也是人们选择登高远眺的原因吧!看来中国古代传统遗留下来的节日都是有深远意义的!呵呵!不虚此行!!
重阳节高中作文(三)
记忆中,关于重阳节的习俗并不多,只记得小时候,每到这个节日,家人都会在一起好好吃个饭;也都会去田野里采些茱萸茶放于房里的各个角落,说是为了辟邪,大人说了,我也就记住了,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我是不知道的。小时候性子野,一到重阳节的前几天,村里小孩一起去采茱萸的时候,总是会多抢一些,直到将能看到的茱萸都采光带回家才会满意,觉得这东西辟邪嘛,当然也是越多越好。后来读小学了,知道重阳节除了采茱萸,还得喝菊花酒,还得登高望远。喝酒小孩子是不能干的,那登高呢?似乎八百里洞庭就没有高山,除了水还是水啊。那时候还心想,难怪没见家人在过节的时候,有登山的,原来是没有高山啊。
后来搬家了,采茱萸辟邪的事情早忘了,待想起,(www.lizhi.com)才知道,有些事情不是想辟,就能避开得了的;登山不是要有山你才要去登的,往往是不知不觉登过一座山,又看到一座山,然后还来不及回味此山之风景,又开始埋头登面前这座山了。
小时候学关于重阳节的诗文,有记得几句是:独在异乡为异客;遍插茱萸少一人;如果在异乡太久,也就无所谓插不插茱萸了吧。小时候盼望过节,是因为过节总会有好吃的好穿的;现在过节不过节似乎也就那么回事,不在意了。
我不知道现在家乡在重阳节是不是还会去采茱萸插门边,只记得出来这么些年,在大城市里,也没见过有谁在自家门边插茱萸辟邪的,也没见有多少人记得在今天多陪陪家里老人的,连我自己也都忘了。
或许时代的变迁,因改变了的生活方式,间接也导致改变了一些社会的习俗。常听有人抱怨说现在传统的一些好习俗已经丢了,人越来越冷漠,只知道利益不知道尊重人、尊重传统。但我在与朋友、亲戚的联系中,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好早就有朋友说,重阳节要买个礼物送给奶奶的、要给家里多打几个电话等等。我想或许不是不知道尊重,而是好的习俗只是在急剧变化的生活节奏中,换了一种方式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悄悄的在进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