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堑变通途作文

  文/丁灏泽

  周末,妈妈开着车带着我,去看妈妈的外婆,开到吴淞江大桥上的时候,妈妈对我说起了她小时候过江的事情。

  妈妈小时候的家在吴淞江的西岸,外婆家却在东岸,每次妈妈去看自己的外婆时都要跟着妈妈的妈妈穿过老街,走过一大片镇郊的田野,才能走到摆渡的小码头。小码头是用几根老树桩和几块破旧的木板搭成的,老树桩深深地插入水底,桩身接受着江水的洗礼,上面的木板摇摇欲坠,站在上面能看到下面的江水拍打着岸边的泥土,有时候浪大了,还能打掉几块泥。

  小码头边也没有可以用来遮风挡雨的房子,甚至连个小凉亭或者简易歇脚的地方都没有,不下雨还好,遇上刮风下雨的日子只能在风雨里等。 过江的时候,如果到的时候船正好摇走,那就得再等上一个多小时;如果很幸运地坐上了船,必须很小心地看好大家坐的位置,然后选择自己坐哪边,小船两边坐的人数以及重量要尽可能平衡,否则船会倾向一边,遇到风大的日子很容易翻船。整条小船靠的还是人工摇橹,从江的这边到那边差不多要摇上一个小时,伴着“咿咿呀呀”的摇船声和“哗哗”的水声,大家就坐在船上闲聊。

  妈妈说,那时候她最怕坐船了,每次坐船都会紧紧地抓住船舷,深怕掉江里。还怕有的去没的回,早上坐船到了她外婆家,傍晚回家的时候碰到大变天,或者船家有事就只能在妈妈的外婆家留宿。

  后来,妈妈上小学了,出现了有班次的大船,每天两班,专门进出到镇下面的一些稍微大点的村落,方便大家的出行。周末的时候,妈妈就会背上书包,约上几个家在江东的同学一起坐船去她的外婆家。条件变好了以前怕的事情再也不会出现了。

  等到妈妈上中学的时候,镇里出资建造了一座混凝土的大桥,桥身不宽,也就现在的两车道,但是对于只能靠船出行的日子来说,这已是天大的好事了。妈妈说在桥通行的那天,有些老人激动得在桥上来来回回走了好多遍,边走边笑,还念念有词的说着一些话。妈妈也很开心,那时候刚学会骑自行车的她,几乎每周都会骑着车去外婆家,然后带着外婆给的好吃的满载而归,来回也不过一小时,真是太方便了。

  现在,妈妈带着我驾着车行驶在更宽阔,更结实的快速立交桥上,遥看当年的那座大桥,桥身已经斑驳,桥上玉兰花型的路灯已经锈迹斑斑,有的断掉了也不知去向,桥本身也已经列为危桥,只有桥下的江水日夜奔流不息,似乎在诉说着这个地方这些年的变化。妈妈说当年骑着自行车在桥上疯的人也人到中年了,时间不等人,但我们的日子却会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