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荆轲·燕丹善养士

  作者: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注释

  1、荆轲:战国时卫国人,为燕太子丹报仇,以送地图为名,藏匕首刺秦王,不成被杀。
  2、燕丹:战国时燕王喜的太子,名丹。
  3、强嬴:秦国。
  4、荆卿:指荆轲。
  5、渐离:高渐离,战国时燕国人,与荆轲友善,善击筑(古时的一种乐器)。
  6、宋意:燕国的勇士。
  7、商音、羽奏:商声和羽声。商声凄凉,羽声较激昂。

  翻译

  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
  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
  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
  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
  君子重义气为知己而死,
  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
  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
  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
  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易水边摆下盛大的别宴,
  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
  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座席中吹过萧萧的哀风,
  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
  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
  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
  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
  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
  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
  飞车直驰那秦国的官廷。
  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
  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
  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
  可惜呀!只可惜剑术欠佳,
  奇功伟绩终于未能完成。
  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死去,
  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赏析

  此篇大约作于晋宋易代之后。诗人以极大的热情歌咏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在对奇功不建的惋惜中,将自己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赫然托出。写得笔墨淋漓,慷慨悲壮,在以平淡着称的陶诗中另具特色。

  诗歌按照事件的经过,描写了出京、饮饯、登程、搏击几个场面,尤其着力于人物动作的刻画,塑造了一个大义凛然的除暴英雄形象。比如,“提剑出燕京”,写出了荆轲仗剑行侠的英姿;“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更以夸张的笔法写出荆轲义愤填膺、热血沸腾的神态。而“登车何时顾”四句,排比而下,一气贯注,更写出了荆轲义无反顾、直蹈秦邦的勇猛气概。诗中虽没有正面写刺秦王的场面,但从“豪主正怔营”一句,可以想见荆轲拔刀行刺之时那股令风云变色的虎威。

  这首诗还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来烘托荆轲的精神面貌。最典型的是易水饮饯的场景。在萧杀的秋风中、滔滔的易水上,回荡着激越悲壮的乐声,“悲筑”、“高声”、“哀风”、“寒波”相互激发,极其强烈地表达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主题。朱熹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这是颇具眼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