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仍然迷茫的小伙伴们

  文/WeiYang

  最近读了龙应台写给儿子安德烈的信《为什么我要求你读书用功》,颇有些相见恨晚的感觉。20岁的安德烈显然是意识到,自己极有可能成为一个很“平庸的”人,从而倍感迷茫。龙应台作为母亲将自己的见解写给安德烈。

  在20岁左右的年纪,最容易出现这种迷茫吧。小时候,我们都有远大的理想,觉得自己生来就是成大事之人。等到20岁左右年纪的时候,我们终究会发现自己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成就大事的梦想越来越遥远。更可怕的是,我们还发现由于互联网、工业自动化、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高速发展,就业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找到一份体面的职业都相当困难。这个时候难免感到迷茫,我自己也不例外。之所以觉得龙应台的信相见恨晚,是因为如果在我20岁迷茫的时候,有人给我写这样一封信,也许我就不会浪费那么多光阴,走那么多弯路。

  《为什么我要求你读书用功》只讲述了一个道理:“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这个道理其实我早已明白,但是我并不能如此准确的表述出来。

  可能是因为我经常参加所里的星期五沙龙,并组织读书会的缘故,过去一年中,已经陆续有几位研究生(包括我自己的学生)找我,想聊聊他们的未来,因为他们多少有些迷茫。看起来,感到迷茫是这个年纪的普遍现象,借着分享《为什么我要求你读书用功》,顺便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成功不靠谱

  我们成长的时期,正是成功学大行其道的时期。书店里充斥着各种成功学的书,总有名人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如何在艰苦环境下努力拼搏,最终获得成功,甚至还有人写了本书叫《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这种成功学误导了很多人,也很可能是造成浮躁社会风气的根源。所有的成功都难以复制,成功的永远只能是少数,因为社会资源有限。不可能人人都成为名人,因为公众的注意力是稀缺资源,关注了这个人,就没有时间关注其他人。不可能人人都做出卓越成就,因为如果人人都卓越,卓越就不能叫卓越了。所以,当所有人都去复制某个成功时,这个成功肯定早就不是成功了。

  成功的永远是少数,意味着无论我们多么努力、多么有天赋,我们都可能很“平庸”。安德烈说:“我可能会变成一个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学历,很普通的职业,不太有钱,也没有名。一个最最平庸的人。”“平庸”是他迷茫的根源,也是我们迷茫的根源。安德烈说:“你会失望吗?”他因此觉得辜负了母亲的期望,我们也因此觉得辜负了父母的期望。

  走出迷茫的第一步,是正确看待成功。成功可以追求,但不能奢求,成功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成为第一目标。如果我们将成功作为第一目标,那么当我们付出极大的代价,最终不能成功的时候,可能会产生抑郁,甚至自杀。

  关于父母的期望,龙应台说得很好:“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因此,你当然更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为了符合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对于个人选择(生活习惯、职业选择和婚姻状况,等等),我们首先要对得起自己,然后再考虑父母的期望。符合父母的期望,但对不起自己,我们会委屈一辈子。只要对得起自己,即使不符合父母的期望,也最终会获得父母的理解,毕竟父母不能代替我们去生活。

  快乐是根本

  既然成功不是第一目标,那么什么是第一目标呢?毫无疑问是快乐,或者说是幸福。

  关于快乐,有很多误区。有人说,有钱了就快乐了;有人说,事业成功了就快乐了。如果这样,我们就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些既有钱又成功的人,仍然会抑郁,甚至选择自杀。有人说,知足常乐。对自己的现状感到满足,不给自己设定目标,就可以获得快乐。这种说法非常迷惑人,甚至形成了理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越大就越不快乐,所以,获得快乐的方法,是降低自己的目标,懂得知足。但是,没有追求的快乐,不可能是真正的快乐。如果有人因为没有追求,而觉得自己快乐,那只是因为他还没有品尝过有追求的快乐而已。

  真正的快乐来源于我们做了什么,而不是我们拥有什么。当我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竭尽全力做到极致的时候,就能获得这最终极的快乐——成就感。此时,我们必然是有追求的,而且目标可能还很高。比如:做科研以院士为目标,从商以马云为目标,搞IT以比尔盖茨为目标。这些目标看起来与现实差异巨大,但这丝毫不会降低我们的快乐,因为我们热爱的是事情的本身,而不是事情的结果。即便付出极大的代价,最终不能实现目标,也丝毫不会感到郁闷。一方面,我们已经竭尽全力,没有给自己留下遗憾;另一方面,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看到自己不断的成长,已经收获了快乐。

  职业最重要

  既然真正的快乐只能通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获得,那么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就至关重要。首先,工作将占据我们一生中的很大一部分时间。一天24小时中,吃喝拉撒睡差不多要占据10个小时,余下的14个小时中,有8个小时要工作。如果我们不喜欢自己的工作,那么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都会比较郁闷。而如果我们喜欢自己的工作,那么我们每天都会感到快乐。其次,我们能通过工作收获一份薪水,实现财务上的独立。

  把工作当成生计手段,利用业余时间做喜欢的事情,可行吗?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不太可行的。因为,一天除去工作之后的业余时间最多6小时,如果结婚有了孩子,这6小时用于家务和娱乐都不够用。一辈子下来,我们会发现除了养家糊口和忙于生计几乎做不了任何其它事情。

  如何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呢?我认为与找对象道理基本是一样的。

  (1)必须慎重。职业是找件事做一辈子,对象是找个人过一辈子,轻率的选择都是害人害己。如果不合适,离婚是最轻的伤害,但是也仍然耽误了双方的青春。

  (2)能力越强,选择面越宽。龙应台举了个例子:“假定说,横在你眼前的选择是到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者到动物园做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而你是一个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实际情况是,99.99%的人根本没机会去华尔街做银行经理。这就是我们要用功读书学习,努力提高个人能力的原因——给自己创造更多选择的机会。选择面越广,越有可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就像高富帅很容易找对象一样。

  (3)纠结往往是因为不知道喜欢什么。如果不知道喜欢什么样的人,那么我们就只能要求对方有房子、有车子、有票子。如果真心喜欢一个人,那么房子、车子、票子就是次要的(虽然也要考虑)。同样的道理,如果不知道喜欢什么样的工作,那么我们就只能要求它待遇高、强度低、氛围好,如果真心喜欢一个工作,那么待遇、强度、氛围就是次要的(虽然也要考虑)。

  (4)不付出永远不知道什么是真爱。有人谈恋爱害怕付出,因为一旦失败,所有的付出都打了水漂。同样的道理,有些人找工作也害怕付出,因为一旦不喜欢,最终是要换工作的,之前所有的努力就白费了。可是,实际情况是,如果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某个工作中,我们根本不可能知道自己是否真正喜欢这份工作。

  据我所知,很多学生根本不了解科研工作,就稀里糊涂的考了研,仅仅因为读研在外人看来很高大上。等到读了研才发现科研工作很枯燥,待遇不高,强度却不低,如果不喜欢这事,那简直就是一种折磨,于是便迷茫了。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似乎也没什么好办法了,这就像一段错误的婚姻,只要开始了,伤害就已经形成。解决办法不是没有,但是至多也就是减少损失而已。既然错误的婚姻已经开始了,那就先竭尽全力做一做科研,看看自己能否喜欢上科研,如果能,当然是最好的。这就像包办婚姻,虽然是错误的,但仍然有希望获得一个圆满的结果。(www.lizhi.com)如果不能喜欢上科研,毕业时,尚有机会离开,去寻找自己的真爱,这至多也就损失3年青春,而且在这3年中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仍然有可能受用一辈子。

  一旦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我们其实不需要刻意去努力,因为我们会不由自主的努力。我们努力追求着卓越,但不会担心自己是否会变得“平庸”,因为努力只是为了实现自我,获得内在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成功了固然好,不成功也没有留下遗憾。

  与君共勉!

  后记: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发现很多学生背负着亲人期望的压力,弄不清楚职业对于人生的意义,因而感到迷茫。我也曾经迷茫过,经过漫长的思考,才自认为想明白。故把我的想法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