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演讲稿(一)
——马化腾亲自撰文谈互联网
最近读了两本克莱·舍基(ClayShirky)的书。第一本是《未来是湿的》,《认知盈余》是第二本。克莱·舍基不愧为“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他对互联网给人类所带来的行为举止以及文化变迁洞若观火。
这两本着作一脉相承,它们所探讨的是这样几个问题:随着全球用户接触互联网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互联网用户数量变得更加庞大,他们将形成什么样的社会形态?我们又该如何顺应这种变化?而作为互联网的从业者,该如何从中寻找自己的机会?
克莱·舍基应该是一个坚定的“分享主义”倡导者。如果说《未来是湿的》告诉我们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分享的世界,人人都在享受分享所带来的“红利”;那么《认知盈余》是在进一步阐述我们得以分享的资源禀赋。
任何时候,人们都不缺乏分享的欲望,为什么克莱·舍基会把它作为一个重点问题来研究?这得益于互联网所带来的技术革命,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了。
首先是天时。互联网的高速运算、处理能力,让每个业者得以能高效、快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这意味着,每个人可以享受更多工作之外的时间。
其次是地利。通讯成本的下降、带宽的增加,让用户接触互联网的成本变得更加低廉,网络不再是少数精英群体的专利,它像水和电一样,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最后是人和。接触成本的降低,不可避免地使得互联网用户呈现爆发式增长,网民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群,二者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正如克莱·舍基所言,“对网络的传统看法认为它是一个独立的空间,一个有别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空间……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电脑和智能手机,虚拟信息空间的整个概念都在退化”。
网络世界越来越接近于现实世界,意味着基于这个概念建立起来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将要重新架构。
我曾经说过,不管已经出现了多少大公司,人类依然处于互联网时代的黎明时分,微微的晨光还照不亮太远的路。在这个行当里,不管一家公司的赢利状况有多么喜人,也都随时面临着被甩出发展潮流的风险。
发展潮流的漩涡正在席卷我们,网络正在发生演变。过去,我们可以把网络解读为一种精英享用的新兴工具,它向用户提供的是接触传统精英文化的一个更加便捷的通道,也就是说互联网是内容的传递者而不是生产者。现在则不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的生产者,互联网作为一个社会形态的元素,正在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出新的内容、制造新的话题。
“认知盈余”是新时代网民赋予互联网从业者最大的红利之一。对“认知盈余”,克莱·舍基给出的定义很简单,就是受过教育并拥有自由支配时间的人,他们有丰富的知识背景,同时有强烈的分享欲望。可以说,Facebook、推特以及维基百科的成功,都是“认知盈余”的功劳。在中国,微博的兴起,同样有赖于它。
参与分享的网民数量越来越多,力量越来越强大,互联网产业也随之迎来“核聚变”,原来我们所熟知的商业模式,随时可能成为泡影。每一个从业者必须认识到,如果你不能学会主动迎接,不对这种网民自由参与分享的精神保持敬畏之心,你就会被炸得粉碎。
一个新的互联网时代即将到来。这将是一个鼓励分享、平台崛起的时代。靠单一产品赢得用户的时代已过去,渠道为王的传统思维不再吃香,在新的时代,如果还背着这些包袱,那就等于给波音787装了一个拖拉机的马达,想飞也飞不起来。如何铸造一个供更多合作伙伴共同创造、供用户自由选择的平台,才是互联网新时代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个新时代,不再信奉传统的弱肉强食般的“丛林法则”,它更崇尚的是“天空法则”。
所谓“天高任鸟飞”,所有的人在同一天空下,但生存的维度并不完全重合,麻雀有麻雀的天空,老鹰也有老鹰的天空。决定能否成功、有多大成功的,是自己发现需求、主动创造分享平台的能力。
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将是内容的主导者、分享的提供者。每个用户的知识贡献、内容分享,是这个平台赖以成功、赖以繁荣的重要保障—“少数人使用廉价的工具,投入很少时间和金钱,就能在社会中开拓出足够的集体善意,创造出5年前没人能够想象的资源”。任何有意打破这个保障的行为,都将受到市场的惩罚。
从去年年底开始,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将腾讯打造成一个供更多合作伙伴自由创业、供更多用户自由分享的开放平台。这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它需要腾讯内外都改变心态,用更加开放的大脑去迎接变革。这段时间以来,我们已经拥有了一些经验,也总结了很多教训。无论如何,我相信,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我也相信,坚持走下去,互联网新时代的晨光就在不远的前方。
最后,我想说的一点感慨是:互联网真是个神奇的东西。最近在一部科幻小说中,我看到一段对于“四维世界”的描写,仅在熟知的三维世界上叠加了一个维度,整个宇宙立即变得无比辽阔、无比美妙。克莱·舍基的每一次发现,其实都是在提示我们未来人类世界的一个全新发展维度。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整个人类社会都变成了一个妙趣无穷的实验室。我们这一代人,每个人都是这个伟大实验的设计师和参与者。这个实验,值得我们屏气凝神、心怀敬畏、全情投入。
名人演讲稿(二)
——田朴珺关于女性和爱情的励志演讲稿
我曾经认为,为人爱侣应该甜美、温柔、小鸟依人、会做饭、会疼人、会带娃。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作为女友的我,简直糟糕透顶。
这样的认知要从很久以前说起。二十岁时,我谈过一次恋爱。我当时有一个去外地拍戏的机会,但我很犹豫,因为“心有所属”,我设定的生活是为心爱的人居家做饭。
被朋友劝说不要放弃这么好的机会,因为也有赚房租的压力,犹豫再三,我几乎是哭着到了片场,感觉自己是个“不合格女友”。戏还没拍完,这段感情就戛然而止。后来思考,我不怨人家绝情,而是我没有让别人离不开我的绝对优势。如果现在的我认识十年前的我,我会对当时的我说:“你是个脑残!”
不是因为不够爱,而是明白了爱一个人,不等于失去自我,爱一个人,先要让自己摆脱“爱”的束缚,如果你不能摆脱,就不会收到真正的爱。
和闺密聊天,发现那句古老的名言,“如果想绑住对方的心,就先绑住对方的胃”。事实上,90%的个案都不成立。事后,我检验了一下自己下厨房的能力,不是切破食指就是切破大拇指,弄得厨房里血光四溅。
那么,既然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就不再苛求,你是喜欢我还是喜欢我为你做菜?这个问题,是对方应该想清楚的,也确立了我作为女友的原则:不为了爱谁而强求自己去改变。
由这个原则继续衍生,我逐渐明白了做一个有着独立人格的女友该有的行为准则:我应该不会专程去探你,也不会小鸟依人地腻在你身边,更不会没事就打电话问你和谁在一起,监督你的行踪,而且工作永远比男友或老公重要。
人和人的关系中,难保不生变故,而工作,是付出多少必会得到多少的。回报完全由自己掌控。我喜欢掌控自己,不依附他人的感觉,这会让我非常有安全感。当然,作为女性,有时候难免会有小嫉妒、小猜疑,这很正常。在复杂的情感世界,我没有万能钥匙。但是,我知道,与其想要抓住谁不如抓住自己。
此外,我不懂如何向男友伸手要钱、要礼物,不知道“把你的工资卡交给我”这句话怎么开口。我的一个女朋友,认为老公最大的优点是每月都会按时上交工资,虽然工资不高,但那是一种确定的感觉,每提及此事,脸上总洋溢着幸福。我们每次都会打击她,我说,如果你认为抓住他的“钱袋子”就可以怎么样,那绝对是自欺欺人,一份感情若只和钱联系在一起,一定是最脆弱的。
另一个女朋友也曾经咨询过我,如何向男朋友伸手要钱。我颇为无奈,只好回复:“确实不知道该怎样办。”举个例子吧,我在纽约为贷款买房历尽艰难,因为当时在美国连一张信用卡都没有,没有社会信誉,贷款差点办不下来。当时王老师刚刚签完一个品牌代言合约,我曾有过一丝小念头让他帮我还一部分贷款,王老师也承认确实动过这个念头。
但仅仅只是一个念头,念头闪过之后,他对我说:“我在认识你之前,所有的广告收入都会捐掉做慈善,如果因为认识了你,就不捐了,我的员工会怎么看我?”
他话音还未落,我连忙摆手道:“捐,赶紧捐,一分都别留。”至今,我仍每月做着房奴。
一个事业成功的男士,身边可能有很多的“小鸟依人”,他们往往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女性的青睐。可是站在这位男士的角度想,如果身边的姑娘都是为了紧紧抓住自己而献上美貌和温情,试问,你不紧张,不想逃吗?作为一个寻求真正独立的女性,我想应该是有他没他,我都能活,如果想和我一起,那欢迎加入我的世界,但请不要把我当作附庸,我也不会在你的世界里横冲直撞。
平日里,我和王老师各自忙工作,他时而英国,时而深圳,我时而美国,时而上海,能在北京相聚的时光显得弥足珍贵。一次恰好他回北京,只有两天时间,而我必须要去上海。我想争取当天往返,无奈约见的第二批工作对象次日上午才可以见面,一天半的时间眼看就要扑在了工作上,只好撇下王老师。
正在上海开会时,王老师的电话打过来:“我饿了,没有饭吃……”
开会时接电话本就已经不算礼貌,且是这种琐事,当着那么多工作对象回答这样的问题,只能让我显得更加尴尬,于是,我把回复伪装得尽量像答复一件工作:
“我发给你一个电话号码,你打这个电话应该可以解决。”
于是,我将家附近餐厅的订餐电话发给了他。
几分钟后,他的电话又打了进来:“刚刚问了,人家今天不送外卖了,该怎么办?”
我气得哭笑不得,只好压低嗓门说:“冰箱里有面包,自己拿了吃。我在开会呢,不要再打电话了。”
随即,挂线,关机!
只要没饿晕倒,应该都不算大事,先把工作搞定再说!
第二天回到北京,王老师本想诉诉委屈:过去的24小时里,只有几片面包充饥……还未待他诉完苦,我立即堵上了他的话茬儿:“你平时都吃得太好了,偶尔需要吃点清淡的,清清肠胃。”然后,他被噎得接不上下一句。
好在王老师包容心无敌,对于正在创业的我,万分理解,面包的恩怨,就此一笔勾销。
还有一次在纽约,为了装修房子,添置了好多物件,回家一试,有些不太合适的,想拿回店里退掉。(www.lizhi.com)王老师对熟人可以sayno,对陌生人却说不出口,死活不愿意去退。其实美国有非常健全的退货体制,只要保留好购物凭证,都可顺利退掉。于是,我拉着他,走,去退货。
回到店里,我和店员一番理论,王老师安静地站在我身边。成功退货后,走在回家的路上,王老师不停地赞道:“太利索了,太利索了……”因为性格使然,独闯惯了,有没有男朋友,我都能应付过来,这是我的行事风格,不会为了扮演女朋友的角色,而改变自己凭添些虚伪的温情。
也有朋友建议我,王老师在剑桥上学,我应该也一同前往,也在剑桥画个小画儿,闲来喝个下午茶,不要这么跑来跑去辛苦创业,甚至跑到纽约去上学,抓住男人才是最重要的。可我深深知道,越想抓住的人,往往越抓不住,能够抓住的人,只有我自己。反过来说:为什么是我要去抓住他,而不是他来抓住我呢?难道我不优秀吗?
我从来没有渴望认识谁,改变命运。命运本来就是在自己手上的。
十年来,从一个哭着要为别人学做饭的小女生,到如今信奉工作有时比男友重要的原则,尽管这些原则可能为人不屑,但我却万分笃定。
一个女人一生中要谈两次“恋爱”:与值得爱的男人,与你热爱的工作。
名人演讲稿(三)
——郭敬明访谈录:当红作家与公司老板的多重身份
郭敬明,关注80后名人的朋友基本都知道,郭敬明1983年出生,但很多人只知道他是个作家,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另一个身份:上海柯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
郭敬明身兼当红偶像作家、公司老板等多重身份,并凭借天价的稿酬收入入选福布斯中国财富名人榜。
外表看起来,他和同龄人没什么区别,肥肥的牛仔裤、鲜艳的运动鞋、酷酷的墨镜,喜欢看电影、去KTV唱歌,对一切新鲜好玩儿的事情都极有兴趣。但是抛开这些表面,你会发现他的思维和处事方式要比同龄人老道得多,他们的经历和压力也不是一般同龄人可比。
郭敬明前段时间的抄袭风波闹得沸沸扬扬,面对众多指责和负面评论,特别是最后法院判决败诉,这个小小年纪的偶像作家表现出出奇的镇定。从官司发生到现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出版了《岛》书系,发行了第一张专辑《迷藏》,运作自己的新公司,最近公司策划的《最小说》又正式上市……看上去什么都没耽误。
“其实遇到这件事情之前我已经经历过很多事情,能更成熟更冷静地对待了。最开始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学生成为一个公众人物的时候,当我发现自己说的很多话会遭到误解和歪曲,心态确实很难调整,听到负面的评价就会觉得特别难过,压力也非常大。现在已经看得比较淡,觉得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我写作的灵感来源一般是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或者和朋友们聊天他们的故事。另外,还有自己的虚构和别的作家的作品。”至于是不是抄袭,他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自有公论。
郭敬明很欣赏一句话“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的评论,都塑造了今天的我”,“其实回过头来看,如果没有那些负面的评价可能也不会成就今天的我,痛苦同时也是一种财富,都是成长的经历,不会有抵触情绪。经历的多了就知道,读者不会完全被个别的负面评价左右。”
身兼作家、老板等多重身份,郭敬明的时间安排一般是白天忙工作,晚上开始写作。“一直写到灵感消失,中途不能停。整个晚上不断修改,喝咖啡和听音乐提神。平常听钢琴、大提琴,压力大的时候听点儿摇滚。”
书的销量会不会是压力的来源呢?“我会关注书的销量,因为创作完肯定想知道读者的反应。但是我不会根据销量调整写作的方向,因为很可能一本书卖了只50万本,大家都说特别好看,而下一本一下子卖了100万本却有80万人都说不好看或者没有之前的好,我还是会很难过,卖得好不能全部说明问题。”
郭敬明新公司的办公地点在上海地价昂贵的大连路高档写字楼里,每天早上他顶着一头爆炸黄毛,穿着牛仔裤、T恤和一群西装革履的白领们一起挤电梯的时候,心里都觉得很有趣。
郭敬明年纪不大,他公司的员工则更加年轻,旗下招揽了很多心怀文学梦想的青少年。极有头脑的郭敬明相信自己的包装能力,做出版经纪人才是他的目标。“很多时候我们的关系更像玩伴,不过工作的时候都很拼命,一起熬夜、检查所有细节,做好版交给出版社之前,经常临发出又改,熬夜改,我们都是完美主义者。”
虽然是老板,但郭敬明目前只负责项目的设计、选题等内容方面的管理,公司事务性工作有专门的人负责。“遇到重大事项公司的人会向我汇报,我做决策的时候也会和大家商量,听取专业的意见。随着年龄的增长,没有那么旺盛的创作精力的时候,我会更多地把时间放在公司的管理上,对这些也很有兴趣。”
在选择合作者伙伴时,郭敬明最重要的原则是观念一致,互相信任。“完全由我判断和掌握方向是很重要的,版税倒是其次。有很多出版社拿出几百万支付一个作家的稿酬,也有出版社拿出更高的天价买我的作品,这对作者其实是一种消耗,我关注的是有没有诚意去经营和维护好我的品牌,而不是急功近利地挣钱。当年跟我一起成名的人已经剩得很少了,我不想过早透支自己的才华和影响力,而做公司则是希望能给自己打造一个更广阔的平台。”
郭敬明说:我不会急功近利的要挣钱,为了钱透支精力很可能昙花一现。当年跟我一起成名的人已经剩的很少了,我不想过早透支自己的才华和影响力。希望通过做公司给自己打造一个更广阔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