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的讲话:品二十四节气,树立文化自信
文/金仁庆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来自高三创新(1)班的金仁庆。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品二十四节气,树立文化自信”。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是张栻在立春之时对天地间生机盎然的感慨;“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是来鹄对清明时节美好风光的赞美;“老翁但喜岁年熟,饷妇安知时节好”传达出欧阳修在小满时节对农家幸福生活的向往;“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饱含了杜甫在冬至之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它将天文、自然节律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年,二十四节气申报非遗成功,不仅让世界看到中国人民的智慧,也让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更加信任。而这对于寿县人来说,更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事。我国最早的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系统、完整的阐述就出自《淮南子·天文训》。《淮南子》编纂成书之地是寿县,而书中对于“五位”“六合”“六度”的阐释,与寿县的历史事件、地域文化、自然气候等有着很多的交集,其具体内容符合古寿春的自然地理环境,因此寿县与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我们有理由相信寿县就是二十四节气的发祥地,是大启而宇、长发其祥之地。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仔细观察、严谨记录得来的,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在品味欣赏它时,实际上也在感悟文化的魅力。正如二十四节气,优秀文化承载的不仅是祖先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更是中华民族永垂不朽的精神财富。放眼世界,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的文明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消亡,唯有古中国文明以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流传了几千年而未衰亡。这其中优秀的文化为中国文明的延续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之于社会稳定,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都意义非凡。回望过去一段时间里香港动荡不安的局势,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许多青年人参与到破坏社会秩序的行列中。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香港青年不了解、不认可我们自己的文化。他们缺乏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信,以至于在一些外部因素的策动下,就丧失了对是非对错的判断力。因此,树立文化自信势在必行。我们拥有五千年未曾断绝的辉煌历史,拥有唐诗宋词元曲这灿烂的文学瑰宝,拥有书法国画民乐这样优秀的艺术珍品,拥有二十四节气这样悠久的文化内涵与深厚的历史积淀。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信任我们的文化呢?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为我们的文化骄傲呢?
树立文化自信,实际上就是爱国的一种体现。爱国不能只是一纸空言,而应是身体力行。如今,面对诸如圣诞节、万圣节这样代表着西方文化的事物的冲击,我们能否坚持住对自己文化的信任,坚守住那一份爱国情怀,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真正关注、认可并热爱我们的文化。
身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更应将文化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论是留心于节气的变化,还是诵读一首古代诗词,抑或是对一段中国古典音乐的欣赏,都是对文化自信的践行,对爱国主义的践行,也是对时代责任的担当。
树立文化自信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每个人参与其中。树立文化自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同学们,让我们化优秀文化为自我发展的动力,将文化自信根植于自己的内心。让我们为灿烂文化欢呼喝彩,为伟大民族感动自豪。
昨天我们已迎来“小雪”节气,在添衣保暖的同时,你是否会在意蕴含于其中的文化魅力呢?就让我们期待下一个节气--“大雪”吧。
我的发言结束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