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广昌的复星金融帝国梦:一顿早餐开始的生意
  
  2011年9月15日,上海金茂君悦酒店内。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和美国保德信金融集团董事长MarkGrier宣布,双方合资的寿险公司已经正式得到中国保监会的批准。
  
  中国唯一的一家由民营资本与外资合资的寿险公司浮出水面。
  
  有记者问郭广昌,“你预计成立这家合资人寿保险公司会对复星集团有多大的利润贡献?”
  
  他回答,“相当一段时间之内,它不但不会有利润,我们还要因为它,从复星的利润里减掉一块。”
  
  那么复星拐进寿险领域雄心何在?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一顿早餐结下的生意
  
  故事开端在2009年的三季度。在美国路演的复星集团副董事长梁信军得到了“中间人”的一次传话。找他的人出乎意料,是保险业的巨头,历史可以追溯到135年前的保德信金融集团。
  
  保德信旗下管理资产达8830亿美元,接近中国保险业的总资产。董事长MarkGrier通过共同的朋友邀请梁信军共进早餐。
  
  邀请吃饭的目的很明确,他提出希望和复星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中国市场。梁信军并没有表现出明确的喜悦,反而直接就把自己的疑惑给端了出来。“当时我的心态感觉这是不应该做的,我问Mark,中国有这么多合资公司,都是失败的,为什么我们要做尝试呢?”
  
  梁信军描述的是一个“苦情”的行业现状。今年1-5月,合资寿险保费收入在寿险总保费中仅占比3.76%,低于去年同期5.12%的水平,更低于2005年的8.9%。截至2010年,28家合资寿险公司中,多数寿险公司未能实现盈利。
  
  不过,早餐吃完,在Mark和其副总裁的解释下,梁信军态度有了180度的转弯,原来Mark对中国市场研究已久,跟踪分析了各种失败的案例,做了周全的对策和准备。“感觉到自己被说服了”。
  
  梁信军当天给郭广昌打了电话,说,我认为我们真的应该考虑跟保德信建立一个合资公司。随后,郭广昌飞来纽约,跟对方开完会后,这两人打电话给董事会提出合资公司的想法。
  
  这看起来行动很迅速。但梁信军对《中国周刊》记者回忆,从跟对方谈判到今天整整有两年时间,不是闪婚,而是深思熟虑过的结果。
  
  这个合作看上去完美,但也有特别之处,为什么保德信不选择一个专业的公司合作而要选择多元化投资公司复星呢?
  
  Mark对《中国周刊》记者说,我们相信复星能够提供很好的金融服务,而且他们非常希望和我们合作做寿险这一块。第二,双方的高层有一个非常好的互动,我们之间也起了很好的“化学反应”。
  
  而且,复星在中国有广阔的脉络,可以给我们带来非常好的机遇,在提升我们产品质量的同时,更多实现本地化,避免在中国水土不服的问题。
  
  他提到这样一个例子,跟保监会谈时,对方提醒他,要进入中国市场最关键的是选择好的合作伙伴。“复星就是好的选择”,Mark说。
  
  同样,对于复星而言,选择这个合作伙伴也经过了大量调研。不论是钢铁还是矿产,每进入一个行业,复星都会提前跟踪几年。梁信军的团队特地拜访过保德信在其他国家的合资公司。
  
  双方的合资寿险公司起始注册资本金为5亿元人民币,美国保德信旗下的保德信保险公司与复星各自出资50%。梁信军认为这一持股比例非常好。“中资保险公司,按国家规定单一保险股东股比最大是20%,合资公司,起码可以有50%,最高可以到75%,差别就在这”。(名人名言  www.lizhi.com)可以看出,复星选择了和外资合作直接开保险公司,而不是作为单纯的财务投资者,是卯足了劲头开拓一个新的领域。
  
  早期金融梦
  
  中国保险市场已经历多年的高速增长,但目前总体保险深度和密度均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市场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
  
  但根据行业惯例和中国市场的现状,郭广昌坦言,在未来好几年中,合资公司不会有利润,甚至会分走他们一部分的利润,他们看好的是未来的机会。
  
  复星成立于1992年,投资组合涉及医药健康、房地产、钢铁、矿业、零售、服务业及其他投资等领域,目前,复星是上海最大的民营企业。从去年开始,复星集团内部去掉了“多元化公司”的说法而统一为“投资集团”。郭广昌数次声称,复星师从“巴菲特价值投资”,专注于投资受益中国经济成长动力的行业,即投资中国未来。
  
  其中,复星在金融服务业的投资早有先迹,2003年投资德邦证券公司,2007年投资永安财产保险,持有19.9%的股权。但迄今金融板块收获不大。
  
  梁信军承认,在其所有投资领域里,金融板块是扩张最为缓慢的一个。
  
  而且,金融投资还一波三折,复星的步伐甚至一度倒退。2004年,在举行的民营企业与资本市场国际论坛上,复星集团副董事长梁信军曾公开表态,将收缩在金融领域的投入,专心做好产业这一块。当时,梁信军说,由于目前管理层、投资者以及市场其他各方对民营企业既做产业投资,又进入金融业表示忧虑,因此复星考虑收缩在金融领域的投资,将手中持有的兴业银行的股权出售。
  
  这是戴在所有试图投资金融领域的民营资本头上的“紧箍”——国家管制。尽管复星强调其做金融板块的打算只是为了投资,而不是为了自身的资金链。但其金融版图免不了受产融结合失败企业的负面影响。
  
  环境依赖
  
  事实上,擅长和资本打交道的复星从没有放弃对金融领域的尝试。自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复星集团不但成立了复地景业5.5亿元人民币房地产基金,还与凯雷投资集团成立了国内第一家合伙制外商股权投资企业凯雷复星。今年年初,还与保德信成立了一个PE基金。
  
  今年的密集动作,尤其是第一家由民营资本与外资合资的寿险公司的出炉,揭示了其金融版图重启的信心。
  
  郭广昌对《中国周刊》记者解释,这是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发生变化的结果。“金融板块的进与退,反映的是环境的变化,包括国家的政策层面以及方方面面的变化。
  
  同时,整个市场也在变化,复星本身的实力也在不断变化中。再次,我们现在更加注重长远性投资,更能忍受一个投资五到十年不盈利的状况。十年、二十年以前,显然复星没有这个能力。”
  
  梁信军具体描述了行业巨头转换的秘密,金融行业可能是下一个大佬。“看民营企业,过去做鞋帽、饮料的人也就是几个亿利润。说到十几亿利润,脑海里面浮想出来的一定是挖矿、钢铁、造船的。但现在就要修正了,做消费品的,开超市可以赚到三十几个亿的税后利润。金融成长也很快。一个企业比较重要的,还是要顺应时势,把握什么是高成长的。”
  
  但复星的金融板块能否成气候,仍然依赖国内的宏观环境。有一种说法,过去二十年,允许民营企业做什么,什么就可以赚钱。基本上,复星多年的发展,讲述了这个道理。
  
  “我们92年创业到98年那一段时间,政府的管制放松,比如允许民营企业做药厂,药厂赚钱。允许民营企业做房地产,房地产成长非常快。1998年到2008年那个阶段,是高速工业化。
  
  无论造船、钢铁、原材料都是那段时间积累的。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即将实现由制造大国向消费大国、资本大国的转变。金融服务业务将是促进并受益于这两大转变的最重要的产业领域。而可不可以投资保险业,已经是个伪命题。”
  
  复星已经成立了金融事业部,除了拥有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复星也不拒绝投资银行。“起码复星认真思考过、看过。”
  
  但风险当然存在,尤其是政策的风险。
  
  梁信军对此持乐观的态度:对于民营企业参股金融机构的问题,监管本身的确是慢慢放松的。比如保险产品的创新设计问题,现在保监会允许你尝试。我们投资的范围也在扩大,现在可以投一点不动产、保障房,过去是不允许的。“我相信管制越来越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