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乖孩子的内心,都有一个被困的灵魂等待解救
文/油炸绿番茄
这一年我接触了十几个不幸福的女读者,她们来找我倾诉,开场白总是惊人的相似:“从小到大,我就是那种典型的乖乖女。”
如果乖的层面只停留在得体、有教养、尊重他人,那么乖孩子的确是完美的范本、教育的目标。不过可惜的是,更多的父母对乖孩子的标准要求是安静、顺从,甚至对长辈言听计从,从不给家里添麻烦。
这类孩子最大的“优点”就是“省心”,不顶嘴、不抬杠,家长绝不会担心放学被老师留下,考大学、挑专业、选工作全听你安排,甚至嫁人都是你亲自把关过的。你摇头的事,他们绝不敢提第二次。
孩子太乖太懂事,甚至连叛逆期都没有过,真的是一件好事吗?当然不是。
人一生会有两次叛逆期,一次是幼儿期叛逆,一次是青春期叛逆。
处在两个叛逆期的孩子都会出现成长和发展的超前意识,第一叛逆期的儿童具有“长大感”,第二叛逆期的少年具有“成人感”。
一次是从身体上觉得自己长大了,一次是从心理上觉得自己独立了。第一次叛逆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身体的掌控,第二次叛逆让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和思维能力。
叛逆期的孩子,可能会做出很多“出格”的事情。你需要做的不是否定孩子的叛逆,而是聚焦叛逆期出现的不良行为,并加以纠正引导。有些家长不能正视叛逆现象,毫不掩饰地表达失望:“你以前很乖的,现在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叛逆期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成长的必经阶段。
孩子叛逆是因为他们想成为大人,想要证明自己,追求和大人一样的平等、独立和被重视。只有经历过迷茫、冲动、挣扎、反抗,才能成长。
再回首,我们甚至会讨厌那个时期的自己,没钱又没脑,空有一腔热血,但也正是曾经的那个“我”,成全了今天的这个“我”。叛逆是茧,破茧才能成蝶。一个孩子跳过了叛逆的阶段,就失去了真正成长成熟的机会,早熟的人最晚熟。
乖孩子的养成大概分两类。第一类是被强行纠正的。当孩子想要一件在父母看来不应该得到的东西时,多少父母是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不服气,一巴掌抽过去。还不改?再来一巴掌。这是最传统的中国式教育。棍棒底下出的不是孝子,是顺子。恭喜你,成功培养出了“乖孩子”。
蒙台梭利女士就曾经专门写过文章:
如果孩子们给你的回应是愤怒、反抗,结果反而更好一些,至少表示他们已经具备了自我保护的能力,今后的发展也许就会很正常。可如果他们以改变性格或非正常的方式来回应,就可能是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创伤。
这类孩子长大后往往畏惧权威,胆小怕事,缺少反抗能力,习惯性取悦讨好别人,心理承受能力很弱。
《芳华》里的何小萍就是典型,她在家被欺负,到了部队被排挤,但是不敢发声,不敢反抗。她顺从了20多年,后来突然被树立成了英雄,精神世界一下子崩塌了。
第二类是从小被忽视的。这样的孩子天生安静、迟缓、守纪律,喜欢默默待在角落,不擅长表达自己的内心。他们是最容易与家长和老师建立良好互动关系的对象,但他们的感情需求最容易被忽视,使得其内心的冲突得不到关注与解决,更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可是偏偏对这些“省心”的孩子,老师和家长却浑然不觉,甚至以此为傲。
上海“冰箱藏尸案”轰动一时,朱晓东将妻子杨丽萍杀死,残忍地将其分尸并藏匿于冰箱中超过三个月。杨丽萍就是这样一个乖乖女,安静温顺,没和谁大声说过话,也没和谁红过脸,受了委屈就自己躲起来偷偷地哭。
朱晓东是个不折不扣的人渣,花心、冷漠、无情,没有正式工作,但是长得帅,会玩音乐,养冷血动物。这样的人设看上去是不是特别眼熟?没错,这不就是最受青春期女孩欢迎的男生类型吗?十五六岁的少女,心中总有些坏男孩情结。
这类男性踏入社会后并不会太受欢迎,因为我们有了更成熟的择偶观,男人的责任感是比皮囊重要得多的东西。但是杨丽萍的爱情观显然仍停留在小女孩时期,因为她从来没有真正长大过,她内心对独立和自由的向往被严重压抑了,这样的坏男人对她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特别难过,多漂亮的女孩啊,工作也出色,曾经是学校里的优秀老师,原本应该有大好的前程。她的父母大概就是对女儿太放心了,才没能从女儿的神态里捕捉到她婚姻不幸的蛛丝马迹,才会发生不见女儿三个月之久还没有警觉的事。
不怕孩子调皮叛逆,就怕他太乖。教育决不能够“会叫的孩子有奶吃”,越乖的孩子越不容忽视,要给他们充分表达的空间,鼓励他们打开内心世界,拥有独立的人格。
我很乖,不代表我不需要被爱。每一个乖孩子的内心,都有一个被困住的灵魂等待你去解救。
孩子,你不可以坏,但是千万别太乖。
来源:油炸绿番茄(ID:tomato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