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熟的孩子,才能走得远

  文/国馆

  北京的徐先生在女儿出生之后,就决定不让孩子上“启蒙班”或“学前班”这些玩意儿,也从来不给女儿灌输“只准第一”、只准“凤凰高枝”这样的观念。

  快乐、轻松,是他给女儿设计好的童年生活。

  但没想到,现实还是给他洗脑了。

  在亲朋聚会或者应酬客户时,有孩子的人总会不得不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

  在听到徐先生不给女儿报班之后,大家都觉得他是外星人:

  “怎么可以这样?你这样毁了孩子……”“起跑线上不能输的……”“孩子要快乐,但现在如果不给他们一些负担,他们长大了就要受苦……”“你是不是没找到好老师?我给你介绍几个……”

  结果,在大家的狂轰滥炸、互相攀比的风气下,徐先生越想越焦虑,最后还是给快要上小学的女儿报了拼音和数学班,每天上午九点到十一点上课。

  曾看到电视上有小孩子这样呼吁:“大人都说不想让我们输在起跑线上,但是补习班反而会让我们还没跑就累倒了。”

  怎么可能不累呢?这场现代中国的“大跃进”运动,让孩子还没学会走,就要开始跑。跑得了也要跑,跑不了,扯着蛋也得向前跨。

  无怪乎现在的中国社会,到处都是步履匆忙、神色慌张的年轻人。

  《奇葩大会》里来了一个年轻人,心急火燎地表达着自己想要摆脱以往的“穷困”生活、入选《奇葩说》实现人生辉煌的憧憬。

  他将自己去过的廉价健身房看做养鸡场,和别人被迫挤在一间大床房里是破坏了自己的“生活检点”,连高晓松都忍不住打断他:

  “我觉得你作为一个并不富有的人,你在侮辱这个阶级。”

  何炅评价道:“在你的表达中,我看到了一种只争朝夕的慌乱感,你把一种特别正能量的、有抱负的紧迫感,表达成了一个哀怨的慌乱感。”

  的确不错:这个社会,还有多少年轻人像这位表演者一样,气急败坏地鞭挞自己要成功、成名、“成才”,而在此之前,所有的奋斗和追赶都透着一股辛酸,如果不能达到目的,这样的辛酸都被转化为命运的悲凉。

  而这样的价值观,很多都是从小由父母、学校和社会灌输给我们的。

  作为学者的易中天先生很成功,而作为父亲的他对孩子的教育似乎更加成功。但他的教育观念跟大多数人的观念有点反过来:他不像其他人一样心急火燎地催逼孩子成长,他对女儿的教育,就是不教育。

  女儿易海贝开始认字的时候,易中天就给女儿写信,开始是很简单的几个字:贝贝,爸爸想你。

  结果女儿对信件珍而重之,看了又看,念了又念,易中天后来写的信越来越长,女儿认的字自然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她也自然地养成了阅读和学习的兴趣。

  别人家的孩子,是家长抽一鞭才走一步,巴不得天天玩耍休息;

  而易中天的女儿,是家长多次劝她休息,别太用功累坏了。

  这其中的差别,就在于孩子有没有兴趣。

  女儿长大了,恋爱时易中天送了两个字“恭喜”,失恋了易中天还是两个字“恭喜”,即使到了适婚年龄也没催过婚。

  现今许多家长的观念就是:学习不能落后,结婚也不能落后,连生孩子都不能落后!结果,相亲催婚、催产催育,一样不少,有时还恨不得自己亲自上阵……

  不紧不慢地成长着的易海贝,人生履历却堪称让人歆羡:从小到大成绩优异,在同济大学五年年年一等奖学金,后来落户上海,婚姻美满,事业成功。

  很多年以前,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棉花糖实验”:

  他们找了三十多个学龄前儿童做实验,奖励机制有两种:一种是他们可以随时吃棉花糖,但每次只能吃一颗;另一种是可以同时吃两颗棉花糖,但要等一段时间才能吃到。

  小孩子们有的是迫不及待地吃掉一颗棉花糖,有的是耐心等待漫长时间、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到别的玩具上,而后得到了吃两颗棉花糖的奖励。

  几十年后,心理学家对当年接受实验的孩子们进行回访,结果发现:当年能静心等候长时间来获得两颗棉花糖的孩子,普遍都有较好的人生表现,包括更好的考试分数、良好的体魄和融入社会的积极心态。

  赶着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家长,其实培养的是渴望得到第一种奖励的孩子,成功要来得快,越快越好,像张爱玲所说“成名要趁早,否则不痛快”。

  结果,很多孩子,都被谋杀了自己对人生的感受力,变成了只认“成王败寇”的冷漠的肉体。

  如果家长能够像易中天先生那样,激发出孩子心里对于美好的渴望、对于学习的兴趣,很多孩子都可以变成实验中第二种孩子:

  忍耐,等待,不慌不忙,享受过程,静候生命中最美的滋味自然流出。

  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说:“我们当前教育往往过于急切地盼望着出成效、成正果,能够‘立竿见影’,缺乏一种悠闲的心态,缺少闲心。”

  要培养孩子的“闲心”,莫过于坚持亚里士多德关于教育的三大原则:中庸,可能,适当。

  中庸,是说教育不是为了培养超人,而只是要让孩子成人。回归中道,不过分高估自己,也不轻贱自己,知道自己和别人一样,都有健康活泼的未来。

  可能,是说让孩子知道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在别人疯狂往一条道上赶的时候,看得见旁边还有千万条少有人走的路,而那些路,同样平坦开阔,花香烂漫。

  适当,是说小学就学小学的知识、初中就学初中的知识,而不是像大行其道的所谓“培优”、“竞赛”一样,脱离现实,让孩子过早接受不适合心智的知识。

  其实,每个父母都可以拥有龙应台那样的心态:当他的儿子怎么都学不会把花束好的技术,她没有催促,没有越俎代庖。她只是在边上,一边看着,一边等着,让孩子摸索,随他自己感受。

  “我愿意用一生的时间,去等这个小男孩把花束束好,用他5岁的手指。花绳绕过来,刚好要系上的时候,另一端又突然滑走了。孩子,你慢慢来,在淡水街明亮的阳光里,在石阶上,等你把花束好,用你5岁的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