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的基本类型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

  纸糊的琵琶——谈(弹)不得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白骨精说人话——妖言惑众

  白骨精化美女——人面鬼心

  把脸装进裤裆里——见不得人

  稻草人救火——引火上身 苍蝇嘴巴狗鼻子——真灵

  长丝瓜当扁担——不晓得软硬

  厕所里照镜子——臭美 大街上的行人--有来有往

  打开棺材喊捉贼--冤枉死人(www.lizhi.com)

  戴着面具进棺材--死不要脸

  放了血的猪--趴下了 粉刷的乌鸦--白不久

  翻身的王八--四脚朝天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腊月天气——动手动脚(冻手冻脚)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净是书)

  老母鸡抱空窝——不简单(不见蛋)

  水仙不开花——装蒜 盲人吃汤丸——心中有数

  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矮子骑大马——上下两难

  筷子搭桥---难过 筷子穿针眼---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