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德黑兰观后感(一)
《逃离德黑兰》讲述了1979年美国CIA特工托尼·门德兹假借拍电影选外场为掩护,解救六名美国使馆人员逃离伊朗首都德黑兰的故事。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就算是直接引用,不加电影的修饰也会是个好剧本。看了下该电影在各大电影网站上的评分,排名中上,还是比较客观合理的。
从我的角度来讲,我个人认为电影拍的有些对不起这么好的故事了,不过也算是一部让人过目难忘的好片,毕竟如此精彩的剧情摆在那里。
电影的主题还是介绍美国电影标准性的个人英雄主义和责任意识。其中一幕让人印象深刻。当解救任务完成准备工作,将要开始实施的时候,白宫害怕无法承受任务失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决定取消解救计划,通知门德兹计划取消,自行撤退。这是的他实也对解救计划没有十足的把握,也害怕任务失败命丧黄泉,不能和深爱的妻子、儿子团聚。他完全可以服从组织命令,得以自保。但是作为一名特工,不能不抛下六名同胞见死不救。拯救才是他的使命。
而电影剧情方面,为了加强紧张感和冲击力,有些剧情做的过头了,甚至牵强。一是这么紧张的环境里,在市场和商家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不大。二是机场的巧合太多。从机票预订,电话确认,移民官审查,再到最后一刻登机,登机时身份暴露,起飞时被武装人员阻拦。太多的巧合凑在一起便显得太刻意了,缺乏真实感。
还有行动前夜六名大使馆工作人员听歌喝酒的行为我不能理解。生死攸关时刻,有几人能从容应对。我觉得放置些面面相觑,相互依偎、拥抱、鼓励,或是通过时钟特写来反映心理煎熬,时间漫长的镜头更加真实感人。
当然有假的一面,也有真实的一面。飞离伊朗领空时一行人的笑容,眼泪和那双紧握在一起的手,CIA工作人员的欢呼与拥抱自然再真是不过。
整部影片我最喜欢的还是对主角,这个特工人物的塑造。个子不高,不算强壮,没有出色的身手,(www.lizhi.com)风流的造型,更没有什么豪车女郎,取而代之的是低调沉稳,临危不乱的性格,那不言而喻的父爱和特工责任的担当。
到片尾,他都没有出名,甚至没有人知道他的努力和奉献才是整个解救活动的核心。当他被授予勋章却不能与其他人分享,尤其不能告诉自己儿子父亲的作为时脸上流露出的失望让人看得心酸。不过这才算是真正的特工,默默奉献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
影片结束的最后一刻总统的录音,算是给影片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逃离德黑兰观后感(二)
《逃离德黑兰》有这样一个场景:六个藏起来的美国人不得已到街上去,跟伊朗一名官员见面,还要装作采风的样子,在集市上逛逛。于是,其中一个就拿着拍立得,“咔嚓”“咔嚓”。“咔嚓”到一位伊朗大爷,大爷突然暴怒了,用伊朗话大声嚷嚷着美国人把他孙子怎么了。拍照的一看不对,连声道歉,要把照片送给大爷,没用;用英语解释我是加拿大人,也不管用。大爷的嚷嚷引来半条街的人,都挥着拳头要冲上来打人,情形剑拔弩张。六人一看不对路,赶紧跑了。这场景用来表示当时伊朗对美国的仇恨。
可即便对美国再大的仇恨,跟街上走着几个美国人能有什么关系?当时伊朗大爷肯定不这么想,美国动了我孙子!信不信我削你美国人?!对一个国家的仇恨,上升到伤害这个国家的平民。这种时候,谈什么宽容?
我们对不了解的事物,总不容易谈得上宽容。大爷如果了解一下这几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背后也有家庭有亲情,也因为国家纠纷无辜受牵连,可能怒气也会平息一点,可能也不会拿他们发泄仇恨。但又谈何容易呢?连语言都完全沟通不了。更何况,哪来那么多推己及人的平常心啊?!
说回平常生活中也一样。一样米养百种人,这世界上有多少种人就有多少种为人处事的方法,多少误会、猜忌、甚至仇恨,都在不了解中滋生的。没错我们该做善良的人,可再善良的人,在感觉被冒犯时也会生气的,在利益被损害的时候也会抗争的。
梁文道《我读》里面有一句话:我们读书的目的,是学会宽容地对待这个复杂的世界。读来感触颇深。也许,我们对这世界真要再多一点包容心。如果做不到,就请多读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