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帝国影评(一)
飞回中国的飞机上,偶然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介绍电影《白银帝国》拍摄的前后经过。昨日偷闲,和妻一起在皎洁的月色下,欣赏这部我们曾经认为不错的电影。说实在的,看完以后多少有些失落,不是想象的那个样子。
首先是音乐的选配,我觉得和故事的情节吻合不够娴熟完美。影片故事的曲折由于即没有施展提琴的表现力又没有启用二胡的厚重沉凝,故事非但没有感动观众,反而有些故能玄虚,矫揉造作。那种人生的晦涩以及两代人的冲突,家族的矛盾无论在故事情节还是在音乐上都没得到充分的陈述和表现。
其次是摄影的处理,应该说摄影总体是及格的,但也仅此而已。花费如此高昂的一部影片,在色彩的处理上很多地方不够饱和,用光的技术是无懈可击的,但是对光色的理解,尤其是对色温冷暖的控制和调子的平衡,只能令人感到平凡。拍摄的角度平平,比如当老三骑着马带着他爹的妻子,也是他的情人的镜头,竟然把焦点聚集在老三拳头捶打树木上的伤痕和戒指上,其实刚刚击打树木应该是鲜血凝结,而不是青紫的色彩,这个细节的处理和影片前一个情节的呼应完全多余,而且造作。当然,大部分观众不会关注这样一个细微的焦点转变。当邱老大串通土匪抢劫白银,这个扣人心弦的动作,完全可以拍摄出动静之间的转换,遗憾的是整个拍摄完全没有把控动感和杀戮的血腥,也没展示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和矛盾。影片使用了六十年代拍摄英雄的传统手法,使用了雨水作为镜头的背景,既然是山里下雨,就完全可以利用乌云压顶的晦明变换来映衬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变换,其实在华山就可以拍摄到如此优美的变换,也可以再九寨沟拍摄。这些地方我都亲自拍摄过,效果非常美。老三和他老爷子关于运送白银的对话穿插在劫匪屠杀和镖局老大挣扎的情节之间几乎可以说是失败的,没有能够准确地把台词和情节结合起来,所以显得异常平淡。
说到台词,只能用40分来形容,因为故事似乎要描述商界的沉浮背后是一个大国的盛衰沧桑,但是台词没有扣紧这个中心思想,比如老三的言语,可以说既没儒家的底蕴,也没有红楼梦中宝玉的“痴”,女主人公形象气质的平庸本身就给观众一个疑问,如此平淡的女人何以让白银帝国老大父子两代人如此痴情?如果说一个女人仅仅因为一个男人曾经给她讲述一个故事就如此钟情,可以理解,那么两个男人究竟又是为了什么呢?按照白银帝国的财力,康老爷子应该不乏红尘青楼的情缘,找个女人生个孩子不过是再简单的事情了,但是为什么又纠结到自己的家庭教师,儿子的情人呢?这一切都没有在台词中得到展现。弄得整个故事讲得一塌糊涂,简直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焉知所向!老四的发疯,老大的才能都没交待,老三“有杀气”这个台词,也没有证明。电影如果能够借鉴《教父》中克里昂家族第二代当家人台词,也许会把故事陈述的更为精彩。但是《白银帝国》这部电影花费的拍摄成本,最终如同康家埋在地下的银子一样,既没有拯救康家的帝国,也没拯救中华的大义,在民族危难关头,你莫说是三十万两,就是三千万两白银,发放给那些穷苦的老百姓,也丝毫改变不了普通人的命运。老三的这种“义举”可谓“损己而不利人”——当然从小的层面上讲,是对那些濒临绝望边缘的老百姓有些微的安慰。
所以,借用康家的故事,希望展示商家理念的电影《白银帝国》多少显得孩子的稚气。在清末那个时代,商人的儒雅和正义难道可以救治民族和国家吗?如果没有达到主人的目的,这部影片就应该拍摄成悲剧,遗憾的是导演和摄影似乎都没有借鉴莎士比亚的悲剧,估计也没有吸收老舍和曹禺的剧本。
导演和演员本身底蕴似乎缺少厚度,演员演技平平,导致了整个影片的失败。当然在当今如此浮躁的社会中,能有这样一部作品,已经不错了,毕竟导演本人已经开始寻找商业的正义,影片似乎也警示着人们。
虽然我写了这篇多少有些负面的影评,但是我对电影希望陈述的主题和讲解的故事本身非常有兴趣,我希望中国能够有自己好的电影,也希望中国早日度过文化洪荒的岁月,希望影视领域出现一些真正可以流芳千古的作品。
白银帝国影评(二)
有人说,一部好的作品可以让你思考。我却觉着一部好的作品能迷得我神魂颠倒罔顾其他,一部不那么好的作品才会使我动脑。后者如《白银帝国》,白天看了信手涂抹几行感想,犹感不足,夜里找原作来看,第二天不由自主想了一个上午。
想的是两件事,不包括昨天议论的影片的精彩程度:起初怀抱的对晋商事迹的兴趣,在读《白银谷》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又越发关注书中用心良苦的布局在影片中如何展现。前一部分里票号的功能、“股”的意义等背景资料,为理解晋商故事所必需;后一部分我的观点颇为主观,实在是由于影片与原著差异太大,想多谈一点。
第一部分中,如“票”、“折”、“股”等的名词的含义是中国古代社会固有的,异于我们通常理解的自西方引入的概念。首先,清代产生的票号,其作用与银行有相似之处。书中提到了票号的两种主要业务,其一的凭据姑且称之为“票”,将银两存入此地票号,便可持出具的“票”在有办事机构的彼地取得银两,类似于异地汇款,正是晋商最早开展这一业务,并因此产生了“票号”产业。其二的凭据或可叫做“折”,同样是向票号存入银两,但数额较前一种少,商铺出具不记名的“折”,持折人既可以凭“折”向票号支取银两,也可以将“折”馈赠他人。票号业务多样,但电影中涉及的主要是以上两项。其次,票号的经营理念和行业规范。东家出资,掌柜经营;出资者取得“财股”,有一定资历和成绩的经营者取得“身股”;在分配盈利时,“财股”和“身股”的享有者都可以取得分红,在分担风险上,出资者要负担亏损的风险,经营者则不必承担损失;掌柜通常由票号培训的学徒担任,优秀者能取得“身股”、身家丰厚,但掌柜一旦被辞退,取得的“身股”不能带走,即使能被其他票号录用,也很难再取得新东家的信任和高额的报酬。
白银帝国影评(三)
本来是冲着郭富城去看的,他入行做演员这些年,也有一些佳作的,选戏也不至于太差。没想到全片看下来,不但沉闷,而且没有新意。
这种新意首先是源于剧本性的,一部电影的诞生,应该是有一个表达的故事,这个故事可能是简单的,可能是复杂的。(www.lizhi.com)白银帝国这个故事无疑是复杂的,但是剧本只写了简单的故事——男欢女爱,父子爱上同一个女人,横刀夺爱。此类故事,放在小说里面或许还可以赚一番热泪,偏偏,白银帝国还要扯上什么家族生意,父亲的教育,这些种种,又力求神秘感,戏剧感,最后表达不足,存在与不存在都不影响剧情的发展。对,在我看来,故事的要点只在于三角恋,其他的只是一个衬托,换成其他的元素,也是一样的,丝毫不影响故事的走向。
事实上,白银帝国是以晋商为背景来展开的,历史上的确存在这么一群人,在封闭的环境里,做出先锋行为——流通。这是一个很值得述说的年代、一群人、一种精神,白银帝国里面有一些提及,但是太正面了,几乎不存在什么挣扎面的描写,显得最后出现的“精神”,很苍白,很照本宣科。
导演方面,由于演员阵容还是有保证的,人物的鲜明性不成问题。闪回式的运用,不是很成功,这种历史性故事,将闪回用在了情场上,重点都倾倒了,且将这一段简单的感情,显得暧昧不清、模糊——可能这就那对年轻男女的感情基调?在我看来,用镜头的语言用于历史的恢弘感上,人物的心路过程中,更好,感情故事,不说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