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很美影评(一)

  《看上去很美》:一个叫方枪枪的男孩被父亲送进幼儿园,从天真活变得狡黠孤僻,最终,“逃”出幼儿园,在锣鼓喧天里呆呆地望着戴着大红花兴高采烈的从身边走过的人群。幼儿园对他或许已成为回忆,而对于他的教育生涯这仅仅是个开端。

  中国教育美吗?电影之后看到这个问题时,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中国教育“一刀切”不讲个性、扼杀儿童天性……但我更愿意先从社会视角去看中国教育。

  首先就说个性,影片的背景应该是改革初期,此前社会过于突出集体,强调一致已是不争的事实,讲求个性恰恰是当时社会所难以接受的,放在这个大框架下,“一刀切”与“个性”不是首要问题。就当时乃至今天在大多数学校,教师管理着庞大的班级,面对的是大多数学生,不准一刀切,必须因材施教,那么教师的工作与负担何时是个尽头。如果真一刀切也就算了,可美其名“一碗水端平”促进教育公平。可影片中一位很有派头的家长到校看望孩子时,像领导视察般指指点点,老师们则一个个唯唯诺诺,当问及“这孩子(方枪枪)咋没小红花”时,马上就“明天大家都有一朵小红花”。这种现象荼毒至今,远甚于“一刀切”,孩子最终会有自主意识,“一刀切”切不断孩子的成长,而这种另类的“区别对待”给孩子们贴上了无形的标签并深深影响着今天的教育公平。

  刚说到小红花,则不得不提所谓的“评比”,人们私下里常说“人比人,气死人”,可在现实生活与工作中它确有“奖掖先进,激励后进”的作用,可我们把这些东西强加给那些不谙世事的孩子,其激励作用或许会大打折扣,至少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而事实上,我们社会上评比之风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时代再变,不变的是评比,即便是梁山兄弟还排座次呢,后来“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再近些是空前激烈的竞争压力,于是就有了标准,条条框框的规矩,别说是教育,社会自身也被这些东西绑架了。

  还有一点不可忽视:影片中就四合院改造的幼儿园,近百名学生却只有一名园长两名老师,除了床与桌椅,教学娱乐设备寥寥。其条件相对于当时也算不错。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96年前后(我们那里农村孩子基本没有幼儿园可上(现在似乎也是老样子)),我去了“学前班(算是小学前的缓冲吧)”我也像方枪枪那样被父亲交给老师(却没他那么幸运,要走读,单程两公里),当我被领进教室时首先看到的是一根才支起的木柱(后来才知道是防止下雨房屋倒塌),一群小朋友正高兴地跺着脚和老师一起把地上新铺的泥土踩实……总有人不厌其烦地强调“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可当我们经济上创造举世瞩目的奇迹时,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百分之四的许诺却始终是一张空头支票。老百姓自己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当他们勒紧裤腰带把孩子送进学校是时,孩子们受的教育,是不是让那些“高度重视”的听起来很美的人心里很美?你百般无奈,可大势如此。

  我们可以用新的教育理念指点教育批评社会,可社会确实现实的。如果我们脱离社会环境妄论教育,是不是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所以,从社会视角,不好说也说不出中国教育美不美。当然,我们不能苛责社会,社会毕竟是人的社会,人的要素不可忽视。

  先说说我们的教师。人们一再批评中国教育手把手、一刀切、规矩、灌输……但谁也不能否认中国教育更利于大多数人快速高效地掌握一些基本知识与技能,能过为学生打下较好的基础。正如:九尺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没有那一筐土,没有学会走,就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又谈何筑九尺台,行万里路?就像影片里老师教孩子们洗手穿衣服教他们基本礼貌给人道歉,我们是不是也要他们去搞什么诱导和因材施教呢?问题在于我们对前者太过拘泥了:吃多少饭、穿什么衣服、什么时候上厕所之类的事情都要统一,似乎有些吹毛求疵。而后者所关心的如何因材施教诱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不同阶段侧重有所不同,至少需要学生先有一定的自主意识才有意义,早期教育是磨刀阶段,应侧重基础,过于强调诱导启发,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相当有限的,而用更多的时间打基础则磨刀不误砍柴工。因而不管人们怎么批评,中国孩子的早期教育总体上是相对可取的。

  在特定的教育体制下,改变教育模式及的可能性不大,作为教师个人因素的教育手段与教育态度确实可以改变的。老师们有他的一套奖惩措施:小红花,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孩子们每犯一个“错误”就会被扣掉一朵小红花,就是说做好该做的就会获得所有小红花,到后来做作业、考试总习惯打叉,没有错就是满分就是优秀,成了我们的一种思维方式。我们所谓的激励不是正面的即不是“扬善”而是反面的“惩恶”,似乎很符合中国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好比某些地方政府不谋民生与发展而不惜花大力气“维稳”,“别给我添乱子就好”,其“产品”放到社会上就多“良民”而少“良材”,就好像我们的教育培育不出希特勒也产生不了爱因斯坦。老师又想出了很多办法“逼”其就范:拿着大剪刀、扮妖怪“吓唬”,“威胁”扣小红花……还有不少一石二鸟的做法:当众批评,杀鸡儆猴,惩前毖后;保持距离,别和他玩,咱孤立他……等等很多看似立竿见影的做法都值得商榷。所以说,我们更应该改进的是教育手段与态度,能不能多一点正面的激励来点表扬;能不能找到两全齐美的批评方式既不伤害学生又能改正错误;能不能也“不抛弃、不放弃”哪怕他是“差生”?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有时候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甚至他的一生,我们慎重点,好不?

  此外,我们也应该看到:幼儿园里老师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小朋友,帮他们擦手、洗澡,盖好他们的被子,和不少老师一样他们事无巨细,势必躬行,其对学生的关怀与责任着实让人感动。可孩子最终还是要步入社会的,如何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与自理能力?在这所幼儿园老师们是出于责任,而家长又是缺位的又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方枪枪先是与南燕玩病人游戏“打针”“吃药”最后竟傻傻地望着医院希望自己生病“不用上幼儿园,爸爸妈妈还会来看我”,而当下农村变空,“留守儿童”也面临着同样的境遇——亲情的缺失——一种比上不起学更易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的状况。如何在教育过程中营造更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人”的环境,同样值得深思。

  故而,从人的角度,我们也很难说中国的教育不美,毕竟它也有不可抹煞的一面。中国教育美吗?实在不好说,也没资格说,但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让中国教育更美,尤其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


  看上去很美影评(二)

  前不久,江苏泰州一幼儿园教师竟然用电熨斗烫伤七个孩子的脸,这起性质恶劣的事件立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不禁让人想到网络上流传的那段幼儿园教师打一个小朋友的监控录像。屡屡出现的幼教伤人事件让我们不由得担心究竟孩子们的安全到底有谁来保障,他们的童年是否还充满美好的天真。我总觉得电影中李老师对待方枪枪的态度和方式特别暴力,可能就是这些负面的例子牵引了我的思路。

  一个小孩的灰色记忆

  影片的英文名叫“小红花”。我们小时候都曾经为了一朵小红花,让自己小心翼翼。如果吃饭中间拉屎撒尿,就要被扣一朵小红花。如果一周都得小红花就可以当班长。在不断得到和失去小红花的过程中,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在渐渐的成长。

  方枪枪是一个异类。他是个独行侠,喜欢一个人搭积木玩,喜欢一个人半夜出来跟自己的影子玩。一个人玩旋转木马,掉了下来,但没哭,他知道哭了也不会有人安慰。不合群的他没什么小伙伴,只有不懂事的北燕能跟他玩一会儿过家家。他对北燕有一种朦胧的单纯的好感,晚上睡觉时两个人还能“眉目传情”一下,但让他难过的是,他好心好意偷来一朵小红花送给北燕,北燕却一点都不解情,压根就不要。老师给他施加“孤立政策”,这下原本就没人理的方枪枪更加形单影只了。男孩不带他玩,女孩也不跟他玩,他只能把一只钢笔当稀罕玩意跟北燕分享。

  后来的方枪枪开始蠢蠢欲动了。凡是跟小孩子有过接触的人都知道,越是平时看上去老实的孩子,野起来越是无法无天。方枪枪便是如此,他竟然组织了一场“幼儿园大bao动”。他认为李老师会变成妖怪,吃小孩。于是小孩子们要在夜里一起用鞋带把李老师捆起来。李老师非常生气,都要气炸了,抓了一个替罪羊直接扔进黑屋监禁。从那之后,方枪枪就挺直了腰板了,成了孩子头,总是欺负小朋友,跟别人打架,推倒别人的积木。这个被老师称为害群之马的小孩居然还敢顶撞老师,向老师骂了一句“草泥马”。最后他也被锁进小黑屋里关禁闭了。方枪枪前后反差如此之大,其实看出的是环境对一个人的改造作用。

  在影片中,高高在上的老师是以“统治阶级”的形象出现的。李老师跟小朋友们玩“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当说到“9点了”的时候,她就向小朋友们猛扑过去。也正因为如此,在方枪枪的眼中,李老师跟大灰狼划上了等号。李老师的眼中容不得沙子,对待那些跟不上趟的小孩坚决不给情面。方枪枪的小辫子就“咔嚓”一下被剪断;方枪枪站在窗台上下不去,李老师面目狰狞的恐吓他“赶紧给我下来”;全班看着方枪枪脱不下衣服直至最后尿裤子,李老师也不让别人帮助他。片中最让人觉得可笑的一幕是,李老师一听汪若海的父亲是后勤部的部长,态度立刻转变,连连夸奖汪若海表现好,还立刻给他贴上小红花。小孩子可能不理解这其中隐藏的人际关系的玄妙,但在他们眼中,李老师就像她模仿的大猩猩,是一个恐怖的存在。

  与严厉的李老师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幼儿园的园长。她年纪比较大,总是一副和蔼可亲的模样,让小朋友们对她毫无戒备。然而在这样和蔼的面孔之下,她却掌握着更恐怖的生杀大权。她下令不许其他小朋友跟方枪枪说话,把他孤立起来。孤立,这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是多么严酷的惩罚。这恐怕是方枪枪永远也预料不到的吧!

  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而幼儿园是将他们的这种天性进行改造的场所。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对他们性别意识的强化。幼儿园里,小男孩都是穿开裆裤走来走去。方枪枪不会自己脱衣服,北燕和南燕就一起帮他脱。起初方枪枪还有点不好意思,但很快几个小孩就都笑成了一团。老师让于倩倩当着所有同学的面示范如何自己脱衣服,老师不提醒她,她连内裤都敢脱。可见孩子纯洁无暇到像一张白纸。但老师一定要灌输男女有别的思想,让男孩女孩必须保持距离。方枪枪跟北燕玩负伤的游戏,给北燕打针,恰好被老师看到,说他不嫌害臊,老师告诉北燕以后不许男孩子脱他裤子。老师说的或许是对的,但当纯真扣上了色情的帽子,是不是对童年的一种亵渎呢?

  一代人的灰色记忆

  幼儿园是一个极度秩序化的环境,在这里小朋友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一样遵守着各种各样的规矩。加饭要举右手,加汤要举左手。不但早上起床老师要吹哨子,就连晚上睡觉前给小朋友擦屁股都要吹哨子。一声哨响,过来一个,撅起屁股。这是一个建立在奖惩体制下的集体主义小社会,做的好给小红花,犯错误扣小红花。孩子们为了得到成年人的赞许和同龄人的羡慕、认同,都努力遵守幼儿园的各种纪律,为自己争得更多的小红花。这样的环境,可能除了监狱,就是幼儿园了。但与监狱不同的是,处在这个环境的中的主体是孩子,他们还无力对这样的安排做任何的质疑,无条件的投入到成人的秩序化世界中。像方枪枪那样号召大家一起捉弄老师的孩子毕竟还是少数,他因而也成为了被单独拿出来自成一体的对象。所以某种程度上说,与制度的斗争纠缠才是这部电影所要表现的中心内容。

  王朔写这本小说是抱着强烈的理想主义态度的,故事的角度是在孩子和成人之间轮流转换,看似写小孩子,实则充满了对成人世界辛辣的讽刺。如果通过影片中透露不多的时代背景,便可看出一些端倪。影片第39分50秒,走过了一群解放军,小孩子们纷纷效仿他们敬礼的姿势。而在影片结尾,方枪枪从幼儿园逃出来之后,他见到了一群叔叔阿姨穿着绿色军衣,戴着大红花,敲锣打鼓的从他面前走过。没错,与《动物凶猛》一样,王朔再次将故事背景放在那段特殊的灰暗时代里。那个充满斗争、口号的时代,任何荒诞的事情都在发生。小孩子每天早上起来都要拉屎,拉不出屎就要扣小红花,硬性的标准就摆在那里,容不得谁违反。课堂上有人放屁,李老师让所有人都撅起屁股,挨个上去闻,只要能揪出“真凶”,管他什么方式方法。所以,人性被扭曲、世界观被打乱,该由谁来为那些不能重来的青春负责?方枪枪能从幼儿园里逃出来,可那代人呢?

  有的人从这部电影中看到了被压抑的童真,有的人从中看到了刻骨铭心的伤痛,也有的人看到了曾经的那个熟悉的自己。


  看上去很美影评(三)

  《看上去很美》2006年张元的片子,王朔的小说改编,一个小破孩方枪枪适应不了幼儿园的制度和生活,孤独,抗争的故事。再一次的欣赏发觉方枪枪身上有我们太多曾经的困惑和疑问,现在都墨守成规,稀松得不能再平常了。

  片子的一条线索就是它的英文片名“小红花”。方枪枪从刚到幼儿园老师不许男孩留小辫,期诺剪掉小辫就奖励他一朵小红花,方枪枪想都不想就把这个对他没有任何概念的小红花扔到了地上。在一系列的规矩面前,枪枪认识到小红花的重要性,即便是每天早上组织的集体拉屎拉不出来都要扣小红花。在一天统计小红花时,枪枪质疑为什么他没有小红花,他觉得没人告诉他那些规矩不算,并开始幻想自己得了五朵小红花。在后勤副部长的一次亲访时,与老师得知部长的身份后行言于色的转变相辅相成的是副部长一句“这个小朋友怎么没有小红花阿”方强强得到自己第一朵小红花。枪枪找男孩玩被说是“假媳妇,叛徒”找女孩玩女孩一哄而散。和北燕玩打针游戏被老师痛斥,刚才还好好的小女孩“哇”的一声哭了。因为两个孩子放臭屁强迫拉屎不能参与游戏。在方强强的传播下一场怀疑李老师是妖怪的策变在孩子们中间悄然而起,叛乱之后枪枪发现自己有强力打跑别人的能力,自此欺负人变成了山大王,一句“糖包(老师姓唐)”“操你妈”导致愈演愈烈的行为使方枪枪关了禁闭,不许其他小朋友和他说话,孤立起来。当他允许和小朋友一起活动,他的犯规行为已经被大伙忽视,大家已经习惯了不理他的生活,所以方枪枪跑出去了,看着一个个佩戴大红花的有为青年敲锣打鼓川流而去。

  一群可爱的孩子上演着我们必经的一些成长道路,一种制度的确立必然有其束缚性和管制压抑,你不被同化就是异化。(www.lizhi.com)青春期的叛逆只是这种不和谐的一次质疑式反抗,而最早的灌输早在我们幼年时就被教育的井井有条。一个渴望无限自由的人是无法在这个世界上存活的,在我们接触社会磕得鼻青脸肿时,枪枪也试着走一条自己的路,结果为非还是处处碰壁,好像结尾坚持的结果只能孤独的躺在石板上。我们被教育怎么做都是像别人一样去活,从来没人告诉我们怎样照自己那样去活。这种个性式的发展莫非天才即是异端,社会不需要太多的天才和异端,所以它在告诉你怎么做。就好像一直看似和蔼可亲的校长才是最后下达禁闭孤立命令的统治者,那一副嘴脸隐藏的最自然,发挥的功用也最致命,我们的命运一直被他们监控着,可能他管不了你怎样出生可是能左右你怎样生活,另类的思想要被剔除,不能危害旁人危及社会。可以说是照着《飞越疯人院》比模最具隐讳性批判的影片,尤其被顽童演绎的生动活泼,丝毫让你看不出它想告诉我们身后那只巨大无形的手是怎样的有力,遏制,又创造着一种看上去的美不胜收。

  影片拍得很乖巧,很难得的儿童演出的寓言,没有了歌颂与阳光的漂白,还原中过分张显这种压抑的不和谐,音乐做的古灵精怪处处有股诡异的气氛,适合影片从映射角度表达的批判甚至荒诞色彩。影片还原解放后大院生活的童年时代,让一件件看上去有趣的事划分剧情,种种小制度的描写让人有着无限的想象空间去和生活中的规矩政策方针作对照。你联想的越多就会发现它的寓意越深,你什么也不想就是一部童稚有趣的儿童片,但是作为儿童片来看除了热闹,你会对很多隐晦的情节设计麻痹甚至无聊转而觉得高低不成兴趣索然。方枪枪自叛乱后的性情大变我至今还看不出是出于何种原因,如果不去推论孩子的动机,只是为了加强方枪枪后来被孤立乃至看透社会似的蜷缩于角落这一结局的缘由解释,那就玩得让人太匪夷所思了。总体来看,影片禀行着王朔一贯的玩世不恭,敢说敢干,不觉于理,又痛快释怀,好似靡靡之音,其然苍夷比邻于身。

  我看可以把《看上去很美》《阳光灿烂的日子》《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作为那一代人童年,少年,青年一个过度诠释的影像剧作集,这几部作品都可以说是比较还原于王朔小说的神似之作。而且在本片中我们可以听到几个很熟悉的名字:高晋,汪若海。莫不是《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中几个人的童年时光。其实把他们放到谁的身上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