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围城影评(一)
《十月围城》讲述的是:在清朝末年,政府孱弱,外强入侵,民不聊生,国父孙中山率领一批仁人志士,誓以鲜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背景下,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戏班主等在香港中环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的故事。该片把看似主角的孙中山虚化,用一群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作为主体群像,讲述他们如何卷入其中,该片用饱含深情的镜头语言,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中国风貌,刻画了一群为走向共和国奋死不顾、引颈就戮的英雄人物,他们以自己强大的人格魅力唤醒了民众沉睡的意识——商人、学生、脚夫、苦力、赌徒甚至乞丐,这些人参与营救中山先生的目的多种多样——为了老板、为了哥们儿、为了爱情、为了救赎,甚至有的人根本不知道这么做事为了谁。这些小人物各自怀着夫妻情、父子情、兄弟情和儿女情加入到这次救援行动中,当尘埃落定之后,那些安静的灵魂已浸染了一份革命的崇高,值得所有人仰望和铭记。
影片采用纪实的手法,讲述着一个沉重的故事:1905年10月15日,孙中山先生抵达香港召开秘密会议,清政府组织杀手前去刺杀,一群来自四方的义士保护孙先生,一场惊心动魄的“全城追杀与反劫杀”的故事就此拉开序幕,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忠魂悲歌……最终,孙先生安全离境,身后的街道上已染满保镖和杀手们的鲜血。
整部戏以“家国情怀”做文章,最好的篇幅都在孙文到港的前三天,一方是清廷鹰犬磨刀霍霍,一方是革命党人紧张应对,各路人马交替登场,营造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迫感,可谓剧力万钧,为随后的“六十分钟”连场恶战做足铺垫,李家父子的“小家观”与孙文救国的“大家观”几度交锋,最终上升为“舍生取义”,演来丝丝入扣,极具层次感;其中报馆王学圻VS曾志伟、囚室梁家辉VS胡军等几场对手戏更是火花四溅,对白精炼,表演到位,看起来十分过瘾。
《十月围城》这部片子,以写实的手法将历史洪流中小人物的命运,最终书写成了一个宏伟的命题,成就了一个悲壮又哀婉的故事,其内涵丰富,并成功地将“一个好看的故事”和“一个深刻的故事”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影片使观众在观念上真正得到了一个转变,那就是几秒中能念完的“革命”二字,此刻却显的那么地沉重。
《十月围城》这部影片虽然人物众多,但没有一个干瘪,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个个侠骨柔情的热血男儿,“小贩”王复明,外表粗糙,但内心细腻;打女”方红,性格倔强,但内心向往平静安逸;“乞丐”刘郁白因为恋上父亲的女人而堕落于街头,为了救赎也为了解脱而加入此次行动;“少爷”李重光,稚嫩与天真,却拥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车夫”阿四,天性纯朴、忠诚;“革命党”陈少白:坚定不移的革命党;“商人”李玉堂:守旧但爱国,别忘了我们是中国人,言犹在耳。“赌徒”沈重阳:嗜赌如命,但心本向善;“刺客”阎孝国的愚忠、顽固和病态,入木三分。
让我落泪的情节:作为一位母亲,每当看到影视情节中有孩子哭泣或者母子悲欢离合的时候我都会不禁掉下眼泪。以往的武打片,打的是嗓子眼。《十月围城》,打的是心口窝。让我很痛,不禁想到了现实中的我,如果我现在处于无饭可吃,无衣可穿的境地,也许我也会造反。清末人的生命太不值钱了,这一点在影片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人可饿死、可冻死、可被恶霸强盗无缘无故地打死。历史的进步都有人流血牺牲,学会尊重历史、了解历史。
沈重阳和女儿依依不舍的情节,让我哭的一踏糊涂,沈重阳为了让自已的女儿知道他是他的爸爸,而答应妈妈保护她的继父李玉堂)女孩是多么地乖巧,可爱,让人怜爱。在这动荡年代,这孩子又将何去何从呢?小演员演的不错,不知道叫啥名字?女儿离开的时候布娃娃掉到了路上,而在后期与反清派的打斗中,布娃娃支撑着他,直到最后找到了李玉堂留下了最后的遗言"把这个交给念慈"。沈重阳做了一件尊严的事情,阻止了阎孝国的前行,而救了李玉堂一命。
李重光,他还是死了,当父亲抱着已逝的17岁的年轻儿子的时候,我的精神底线彻底被打垮了。之前李玉堂曾对儿子说:“这两天没事,就别出去了”,他不希望自已的儿子被卷进来。但革命和亲情是矛盾的结合体,电影表现的很到位。李玉堂这时候是多么希望死的不是自已的儿子呀,这是作为父母的私心。可惜他的儿子太年轻了,才17岁。有一点让我很想不明白,为什么他手里握着枪,不开枪呀?
它有众生的盲目,有人性的卑污,更有历史的无情。当我看到每个人心存私欲,保全各自的幸福,固守各自的坚持,但最终被历史碾过。胡适先生说“历史是任人装扮的小女孩”,我们已经深陷并迷离于各种版本的正史、野史以及戏说当中。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陈可辛和陈德森的这次尝试让我们体会到另一种宽慰——在民族生死存亡之秋,不光是社会精英,普通的中国人也会做出自己的选择,每一个后来者都在享受着他们用鲜血浇灌出的希望和繁荣,这是全民族的精神寄托,是中国人的一次集体励志。
《十月围城》将剧中人物塑造得血肉丰满,成功刻画了一群小人物,一群三教九流的市井小民,他们手无寸铁,并不知道什么叫革命,更不知道将要保护的人是谁,只是临危时刻受人之托,容不得反复掂量与比较,就此扛过了重任,明知路途险恶,就这般一去不回头,短短四天在刀丛剑林里付出了鲜血和生命,一张张鲜活的笑脸慢慢融入泥土。
《十月围城》并没有单方面地歌颂革命,也不是简单的正邪之战或者好坏之争。无论是革命党还是清廷杀手,却都具备一腔精忠报国的热血,各怀信仰并为之努力、奋斗直至死亡。大时代动荡如此,谁又能逍遥活在人世?整个故事十分惨烈,结果更是悲剧。
《十月围城》演绎着牺牲,剧中那逝去之人,都算是死的其所,各为所爱,无论是对革命的爱,对女儿的爱亦或是对恋人的爱,结局是那么地令人为之动容,而心生感慨。当尘埃落定,那些仙去的灵魂已浸染了一份革命的崇高,值得后人去仰望和铭记。
《十月围城》剧组,可谓是群星荟萃,大牌云集。这部片子中不少演员,以精湛的演技,最优秀的表演,达到了人戏合一的境界,真正做到了“城中皆义士,无人似明星”,才使得我们这些看片之人为之动容。总的来说,这是部相当有感染力的片子。
十月围城影评(二)
清末民初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捐躯赴国难的能人志士不可枚举。革命难免要历经苦痛,流血牺牲更是不可避免。《十月围城》就借孙中山来香港开会的事情表达了这一主题。
《十月围城》中的人们身处历史转折点,没有人能置身事外,如同饰演重光少爷的王柏杰戏中所说:全中国都被(革命)卷了进去,难道我还能避开吗?!但为了保护素未谋面、与自己整个命运都没有关系的孙中山先生,再说是历史需求,戏中的普通人也是感觉不到的,他们能感觉得到的,是自己亲人的爱与痛,是为了至亲的选择,于是他们毫不犹豫地以最普通的血肉之躯去完成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步步维艰的任务。
比如,方天将军被清朝的朝廷冤枉,带着300将士从天津一路逃命来到香港,等待重振中华的机会,终于等到保护孙中山先生的任务,却在前几天被清军围剿,当清兵从天而降时,他已心知不妙,就把女儿逼到墙角,打晕她,并用麻布把她包裹起来,一条麻绳捆绑,抛下窗外,临落地前先稳一下,随后再轻扔,麻布轻声坠地,小牌坊轻轻压在上面,是最好的保护膜。这位不怕死不畏用鲜血洗染革命的堂堂大将军,生死关头也是只求能保住小女一条性命。而父亲舍命呵护的女儿,被埋藏在戏班子的牌坊下,躲过了一劫。虽然这只是一个场景,见不到人,可是却觉得是李宇春(方红)最动人的演出之一。大革命的背景下,仍然不忘亲情,是比任何大道理都更宝贵的动人笔墨。
又如,李重光抽中生死签,成为孙中山的替身。十七岁的少爷,未经任何世事,只有一腔热血。他在道理上不怕死,可是当他代替孙中山先生上路前,仍一脸冷汗,不停发抖,他也很害怕。一路上他在车里听闻无尽厮杀,他脸上有泪心中有惧,但也是强忍巨大的恐惧,努力走完这一小时死亡之路。当他看到陈少白与清兵将领阎孝国生死相对时,双方此时都已无人马,阎孝国有一身精湛的武艺,梁家辉是个见血就晕的书生,李重光坐在车里,举起陈少白塞给他的手枪,那是他的最后一招。可人力车是倒退着下楼梯,陈少白抵挡不住车的滑势,面对阎孝国胜利在望又不免畏惧,一下子没抓住,人力车便自行快速下降。无依无靠的人力车一级一级下滑,阎孝国则是兴奋地慢镜头往前追跑,车里的李重光也就是个婴儿,手无护己之力,车子在颠簸中手枪滑落掉在地上,他一脸密汗惊慌无法隐藏,最后车子撞上石柱,侧翻倒地,镜头对准王柏杰轰然翻身,这一路倒退他受尽折磨,从有希望开枪到摔枪、到无法控制车子速度、车子翻身后已知劫数难逃的痛苦与害怕,演绎得十分到位,又很真实。这几秒钟的心路历程,如同电视上提到过的某次空难,飞机在一分钟内从天上翻腾着倒插入水,飞机上的人们除了机长是没有人有肩膀安全带的,跨在腰间的安全带不足以把他们固定在位置上,他们只能一路翻腾着等待死亡的来临。由于死前经历了太恐怖的折磨,法庭判处航空公司赔偿巨额赔偿金,航空公司因此破产。王柏杰饰演的李重光少爷,从阶梯上一路颠簸后退的心情,大概也跟飞机翻插入水差不多,阎孝国追到翻车面前,用竹子一下、一下、又一下、慢镜头无声地描述着他插死车内王柏杰的过程。镜头同样没有拍王柏杰,可是那一刻能让所有人心头都如被竹插一样,与他一起承受着这可怕的事情。
方红与李重光本身都是弱者,十六七岁的孩子,本在父亲保护之下一边怄气一边天真地生活着,弱者去做自己力所不达的事情时,是很容易让人感动的。他们成功的机会很少,在失去父亲羽翼保护的时候,以雏鹰之翅迎向黑暗的未知,战胜了心底强烈的恐惧与人与生俱来的害怕退缩,是战胜了让人窒息的紧张才能站在暴风雨的面前。不怕死的高大全人物钢铁般的意志能让人肃然起敬,但在害怕中仍努力迎战的人们,更能引起恻隐之心也更能感同身受。
巴特尔饰演的少林僧人王复明也很有特色,他巨人般的意志和难以言说的亲切感为剧情增色不少,他苦战不死,高大的身影出现在雾气中时,的确是有一股让人意志沸腾英雄重现的味道,这一身影,有超出其所应有的意义。刘郁白最后的打斗场面衣衫飘然,别有一番美感。这部戏提及了各种感情,邓四弟与阿纯的小情人之爱,沈太太与沈重阳有恩有爱的压抑过往,刘郁白对父亲的女人(李嘉欣)的苦恋不得,李玉堂对陈少白的友情之重,对爱子的保护心切,陈少白宁舍“人生而平等”论也不舍李重光送死的矛盾,每个人都有自己软肋,在情义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做出了最艰难的选择。编剧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可能,人物的生命悉数展现,淋漓尽致。
这部影片让我看到了革命时期国人们宁可牺牲自己,也要革命成功的崇高精神。
十月围城影评(三)
生长在21世纪温暖土壤的我们,可能很难体会到革命的艰辛。我们从来都只是在书本上学习和了解这些历史,这些冷冰的扉页并没有给我太多的感触。但自从看了《十月围城》后,革命党人的那份舍生忘死的爱国热情使我深受感动。辛亥革命的这段历史在我心里变得更加有血有肉了。
在清政府的末年,由于封建集团的日益腐朽,加之外国帝国主义的铁蹄长驱直入,导致人民饱受战乱,苛捐杂税也不断加重,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这时候,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广大仁人志士团结起来,兴建各种革命团体,在中国广大的民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但当时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勾结外国侵略势力对他们进行镇压,这使得孙中山不得不想办法把中国众多的革命组织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日益腐朽的政府。于是,孙中山与全国的爱国同盟相约在香港举行会议,以来明确方针,二来统一战线。《十月围城》的故事便从这里开始:在孙中山前赴香港的这几天里,香港光大的革命者组织起来,与清廷派下的暗杀队伍进行了殊死的搏斗,保证了联合会议的正常进行和孙中山的安全,这也为后来的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条件。
可以这么说,没有这些死士的舍命保护,也许辛亥革命就要夭折。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英雄。在他们中,有戏班,有赌徒,有乞丐,也有显赫的大资本家,但是在革命的过程中,他们每一个人都是那么无私,那么忘我,为了一个目的——保护孙先生,而拼上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
整部影片情节紧凑,扣人心弦,但是最让我震动还是剧中的大少爷——李重光。
重光,是一个资本家的大少爷,从小一帆风顺,也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可以说是温室里的花朵。但是,他并不娇弱,小小的身体里藏着的是远大的抱负,是远见和卓识。从小接受西式教育,他从老师陈少白那里接受了民主、平等、自由的先进思想,并且时刻践行着这样的精神。(www.lizhi.com)影片中几个情节值得我们注意。重光瞒着父亲到街上参加游行示威,分发孙先生来港的消息,被他父亲撞到。当他的父亲要求他马上回家的时候,他极力地抵抗着,喊出了众人的心声:不做亡国奴!这是多么响亮的口号,这是多么有力的呐喊,这是多么深情的呼唤。四万万中华儿女最强烈的反抗,都在这句话中了。听到这句响亮的口号,不由得让人振奋,仿佛看到广大的人民都挺起了胸膛,朝着北京城里那震颤不已的皇宫进发。
另外,陈少白抓阄选替身的一幕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少年的勇敢和从容。身为老板儿子的他,本来是可以不参加这个挑选的,因为谁被选上,就要作为孙中山的代替,在清朝的顽抗势力的绞杀下牺牲。但他深信着民主、平等的思想,他认为,其他人可以去,为什么他不能去。他是爹娘的孩子,被人就不是了吗?抱着这种想法,他毅然的换装,成为了孙中山的替身,暴露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危险,最终,他完成了任务,成功的引开了清廷暗杀者的注意,使孙中山和他的会议得以成功地完成。虽然,最后他牺牲了,但是在革命的成功路上,他是功不可没的。这样一位衣食无忧的少爷,能为理想而献身,也着实让我敬佩。
当然,这场革命中所有的革命者都是了不起的,戏班的方红、乞丐刘公子、报社老板李玉堂等等,他们也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参加行动的,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无不让我们看到他们对国家的爱之深,对清政府的恨之切,无不展现了他们超凡的胆识与魄力。
“革命是要流血牺牲的!”的确,革命是轰轰烈烈的,战争是十分惨烈的,我现在每一天的安宁都是无数人用鲜血换来的。除了敬佩,有时我们也应该做一些当做之事,才不枉哪些流血牺牲的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