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代码影评(一)
影片“源代码”讲述了一个有关记忆的科幻故事,但是影片在对技术背景的描述上花费的篇幅很少,只是一笔带过地介绍了主人公之所以可以不断的进入到火车爆炸前8分钟的时间段,是利用了把记忆转化为“源代码”这样一种技术,他使这段记忆变得可以由其他合适的人随意读取。正是由于在技术描述上的不充分,才使观众对影片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但是同时也会产生许多疑问,主要疑问大概有三点:一是火车爆炸前那8分钟的时间中的所有景象和事情——不管是记忆形式或者是一段已经编好的源代码形式,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具有必然性而不会有丝毫变化的,那么为什么在每次读取的时候都会有区别,直到最终突破了8分钟的限制,产生了那8分钟过完后的记忆中不可能存在的新的时间;二是那8分钟时间内发生的所有事情都只存在于主人公的大脑中,相当于主人公用大脑通过读取其他人的残存记忆而想象的一个虚拟世界,但是当最终主人公的大脑停止运转时,虚拟世界为什么仍然会存在?三是最匪夷所思的问题,那就是这样一个只存在于大脑和电流中的、以数据形式存在的世界竟然会不通过人们的外在行为而直接改变了真实世界的历史,或者说真实世界竟然会按照虚拟世界中的进程而自动发生变化。
对于第一个问题,如果说能用科学方法来解释,那就是进化。如同一种生物体在自然环境作用下,通过遗传变异会不断产生和母体有区别的下一代一样,这段已有的源代码在主人公主观意识的作用下也不断地进行重组变异,从而一步步逐渐地向主人公所期望的情况接近,直到达到了一个最优的形式,甚至于通过进化建构出了那8分钟以外的整个虚拟世界,这段“源代码”就像一个有机体一样,在环境(主人公自我意识)的作用下不断自我学习(或者说条件反射?)和发展,而每一次的爆炸/死亡的往返就相当于源代码产生了下一代,每一代都比上一代对主人公意识期望的符合程度更高。但其实意识与源代码的关系并不像环境与生物体的关系一样简单,一方面意识对源代码施加了能够促使其进化的作用力,另一方面意识也在源代码所建构的情境中存在,根据情境选择虚拟世界中的行为,可以说这二者都是有机体,而且是互为环境,源代码为意识的存在提供场景,而意识的力量促使了源代码发生进化。从它所讲述的科技方面的内容上看,这部影片甚至可以看作是对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一个探讨。
对于第二和第三个问题而言,现有条件下的科学还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从科学的角度我们还无法想象记忆和程序能够脱离介质独立存在,甚至于对现实世界施加直接的影响。这样的内容也许更多的是一种哲学层面的思考,就像是那本《苏菲的世界》中通过以想象中的人物的主观视角来讲述故事,而想象人物开始逐渐产生自我意识,发现真相直到最终彻底摆脱作者独立存在来探讨虚幻和现实的关系那样,该影片也想通过这些情节对人类意识究竟能够以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程度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的问题进行探讨。很显然,影片对人类意识是持积极的态度并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在这里似乎能够看到存在主义的影子。
源代码影评(二)
我觉得导演想传递给我是的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概念。这种概念的基础是:其实世界并不只有一个,或者说是时间运行轨迹并不只有一条。
基础原理是,每一个时间点(说秒并不完全准确,其实任何一个断点已经足够形成一个切面)都可以是一个平行世界或者说是一条新的时间轨迹的开端。我们现在所处的当下,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条时间轨迹上所呈现的世界。
这个电影给我最大的想象就是:其实存在无数个由不同时间轨迹运行方式所导致的客观世界,这些平行的世界存在于一个我们未知的空间。这些平行世界可能离我们很近可能离我们很远,但是如果我们能改变之时间运行轨迹的某一个点,就可以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平行世界。这也就是影片最后男主角所想要做的事情。创造一个大多数人并不认可的平行世界,对于我们现在生存的世界毫无意义。但是,人活着不需要给任何人交代,可必须给自己一个交代,因为只有自己才是世界存在的真正意义,所以自己的感觉才是真正的现实价值的唯一体现。男主角最后不顾一切的想要去创造一个火车未爆炸的平行世界,就是想要给他自己一个交代:他要让某一个平行世界里的那辆火车没有爆炸,他要让某一个平行世界里的那些乘客免去性命之虞。不管这件事对其他人是否有意义,这对他来说是唯一可以让他心安理得的结束生命的关键。
因此,全片传达的一个理念就是,自己才是自己的主宰,也只有自己才能让自己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
源代码影评(三)
题材同样是科幻,邓肯驾驭这个领域的本领大家有目共睹。第二是预算增加(虽然也不是很多),当初《月球》因为预算的拮据,很难称其完美,我想邓肯心中一定有一个更加深刻的《月球》。第三个理由自然是主演杰克吉伦哈尔。
看完之后我有种“似曾相识”(DejaVu)的感觉,没错,《源代码》是可以跟丹泽尔华盛顿的《时空线索》进行比照的。同样的通过某种方法回到恐怖袭击发生现场调查案情,同样爱上受害的女主角,然后同样的,在完成任务之后还试图改变过去。可是如果邓肯琼斯只拍了一部类似《时空线索》的商业片,我会非常失望的。毕竟在好莱坞拍科幻商业片的导演大有人在,这又如何体现邓肯的价值呢?
其实《源代码》并非大制作,也与传统的商业电影不同,回忆一下,电影里除了从不同角度拍摄那场火车爆炸之外,就没有什么大场面了。刚才查了一下电影投资,IMDB上还没更新数据,维基百科上给出的是三千二百万美元。这个数字很难以置信,因为以杰克吉伦哈尔现在的身价,三千二百万的投资真正花在制作电影上的钱应该很少了,如此一来影片只能被归为低成本。
《源代码》主打悬疑和惊悚,这点预告片里已经透露了许多信息。(www.lizhi.com)杰克吉伦哈尔饰演的Colter不断的进入乘客Sean的身体,利用爆炸前的8分钟找寻真凶。这种类型的传统主线是追凶,即找出列车爆炸的制造者,并阻止下一次更严重的恐怖袭击。当然这样的剧情走向被很多次使用,早被玩儿俗套了。
电影里有一个设定,即火车爆炸之前的8分钟里,列车会停一站,一些人下了车,一些人上了车这个设定等于给“源代码”开了一个后门,源代码的边缘不再是列车内部,而是扩展到整个世界。于是我们不禁会想,要是Colter在这一站下车,甚至拉上几个乘客一起下车,那么这些人在现实中还会死掉吗?源代码可以帮他进入Sean死前8分钟的身体里,每次都是他在列车爆炸中死掉才回到现实,那么如果他没有死掉,他如何回到现实中来呢?这个问题我们第二页再说。
事实上,找炸弹和捉凶手的过程是相当简单的,根本没什么出乎意料的设计。通过追凶过程中Colter的种种经历,悬念已经被偷偷置换了,变成“他为什么成为实验对象”以及“什么是源代码”。关于这两个问题,我们也在第二页里说。
刚才说了,《月球》因为预算问题,其实拍得有些遗憾。《源代码》虽然有了更高的投资和大牌明星,但票房压力同样制约了邓肯的发挥,电影到底为商业做出了多少妥协还是个问题。期待本片是神作的朋友们还是放低期待吧,终极悬念不过是一个广为人知的设定,并不惊艳。但这么一个作品却让我期待邓肯的下一部电影,以及下下部电影。当邓肯琼斯不受限制的自由创作的时候,他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不管怎么说,《源代码》虽然相比《月球》来说更加主流,但的确在传统商业片的基础上拍出了新意。而作为悬疑惊悚片,确实也把悬念保持到了最后一刻,并且结局难得的没有“唬人”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