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恰同学少年有感(一)

  高考的“硝烟”刚刚散去,在家无事的我就看起同学推荐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这是一部绝好的励志电视剧。它的清新之风能吹去现在许多青春偶像剧的无聊和乏味,让人的心灵受到震撼,让人感叹到以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陶斯咏、向警予等为代表一批有志青年的积极求学的态度,让人感叹到湖南第一师范师生在国家危难时赤诚的爱国之心!这部电视剧对于正在休假的准大学生来讲,可谓价值无穷!下面我来讲讲给我印象最深同时也从中感悟颇多的几个人物:

  一.毛泽东

  毫无疑问,毛泽东是这部电视剧的男一号,他身上的闪光点最多。当看到毛泽东认识到不该在课堂上顶撞袁老师后,亲自去老师家道歉,站在滂沱大雨中淋了一夜的场景,我学到了对待老师要谦逊有礼和犯了错就要努力改正得好品质。想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学生,他们常常与老师作对,无知地认为老师是他的“敌人”,其实他们都辜负了老师的一片好心!当看到毛泽东因为家里穷就节约生活费去买书,他的杨老师看到他的鞋子破了后慷慨地拿出钱给他买,他却又去买书读的场景,我认识到了物质生活的短缺不会让人感觉羞耻,而精神生活的短缺才真正让人羞耻!当看到毛泽东在雨中锻炼身体的情景,我深刻的理解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价值所在!现在的许多青年展现的是一种病态,一种毫无生气的样子,看到既有野蛮体魄又有文明精神的少年毛泽东,我就不难想象他日后的伟大成就!

  二.蔡和森

  电视中的他个不高,看似柔弱,但是看到他因为家里拮据,生活无法继续而背上木箱去大街上擦鞋的情景,我不禁流下热泪。他,不弱小,相反还很高大!想想现在的我们哪个不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唯恐我们吃不饱、穿不暖,生活上无微不至,学习上“慷慨解囊”,我们也似乎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的关爱,而生在当时的蔡和森还恳求母亲让他在周末去擦鞋,挣钱补贴家里!我们即将迈入大学的青年再也不能躲在父母这避风的港湾,我们要驾起我们自己的人生航船,向成功的彼岸进发!这一路上将会遇到许多艰难险阻,但是那些也是我们人生的宝贵财富,我们一定要珍惜好这三个月的假期,尝试着接触社会,为将来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三.刘俊卿

  他是一个反面角色,我也从中找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开始的他很优秀,为什么他一步一步走向堕落,最终遭到大家的唾弃?嫉妒,这是最关键的因素!他的内心容不得其他人超越他,比他强!这是导致他一错再错的根本原因,他对此要负主要责任!是非感缺失,这让他的境况越来越糟,让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压力,一个被人忽视的因素!这些压力来自于不同的地方:家人献身般的照顾、赵一贞父亲的势利、同学的排挤,积少成多,击溃了他的意志!适当的嫉妒是好的,他可让我们保持一种活力,一种向上的态度,一种赶超的动力!但是当嫉妒打败理智后,他将贻害无穷,因此要学会把握,使适当的嫉妒为我所用!

  总之,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它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精彩的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励我们的斗志,给我们向上的动力,让我们感悟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写到这里,我耳边又响起剧中湖南第一师范的学生大声背书的声音:“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观恰同学少年有感(二)

  起初听到《恰同学少年》这个电影名称的时候,我立刻想到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那时就有点奇怪,这电视剧怎么起一这样的名字?肯定和毛泽东有关吧!后来,我便怀着一种崇敬而又好奇的心情去细细观赏、品味它。

  该剧是一部关于做人、立志题材的红色青春偶像剧。它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展现了二十世纪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绥等一批优秀教师形象,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现实主题。

  当我把这部电视剧完完整整地看下来,内心深处便有一股激情在涌动,在沸腾,久久不能平静。我深深地为当年那气宇轩昂、胸怀天下的少年学子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充满朝气的青春活力和豪迈的革命气慨所震憾,深刻地感受了时代伟人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非凡的风采。他们在对待学习、做人、立志等方面以其典范式的态度和行动感染激励着我,令我激情荡漾,热血沸腾……但在崇敬之余,我想到了自己,想到了现在的大学生……

  现在的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在做人、立志方面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原则和目标,他们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对前途、未来很迷茫,过着得过且过的日子。枯燥的大学课程令他们乏味,所以成天把“无聊”挂在嘴边,便想寻找一种脱离现实的刺激,于是乎网络游戏便成了他们迷恋的理想场所……这样,一些大学生在自由的大学生活中逐渐迷失了自我。

  诚然,当前的教育制度、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和现行的大学教育管理制度有其难以推脱的责任,另外,物欲横流的竞争环境使整个社会都变的有点浮躁,有点物质化,有点拜金主义。但是,这只是一个客观原因,大学生成才的关键在于自身的自制与勤奋,毕竟,大学校园中也不乏栋梁之材。但是为什么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以后会有良才与庸才之分呢?

  我想到了一个关于大学生的比喻:大学其实是一个“猪栏”,大学生就是里面成长的“猪崽”,老师们则是“饲养员”。大学给每个人一样的“猪栏”,“饲养员”也公平地给每头“崽猪”同样多的饲料,可四年后“猪崽们”的出路却各不相同:有些被送去进行加工制成上好的“猪肉成品”,有些直接被投入市场作“精肉”畅销,有些却因为销路不畅而臭掉,而有些却因为四年间只汲取了少量的“饲料”导致体型瘦小而出不了"栏"。

  这个比喻虽然有失妥当,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说还是比较贴切的。自由的大学生活在客观上形成了一个大学生的自由竞争空间,强者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从而努力发展成为当中的佼佼者,引领竞争潮流,收获甚多,而弱者则不能正确为自己取材,从而畸形发展,在自由竞争中处于可悲的地位,收获甚少。

  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先辈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献身,他们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让国人过上了当家作主的日子。现在,中国正处在一个最关键的奔跑、飞跃时期,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们,你们还在彷徨什么?你们还有时间去“郁闷”、“无聊”吗?你们应义不容辞地担当建设祖国的重任,奋发图强,实现自己的最高理想!退一步从自身上来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人生何其宝贵,青少年时代又是塑造自身的最关键时期,现在如果不努力,那到老时真的就只能“徒悲伤”了!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古人的谆谆教诲我们不能轻视。青年们应该是有理想、有信念的一代。青年,应该“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陶冶其情操”。同学们,努力吧,在这最宝贵的时刻!做有抱负、有理想的青年,让自己的青春、生命多一点豪迈与激情吧!切莫做等闲之辈,否则到老时只能感叹岁月的蹉跎,悔恨曾经的虚度年华、碌碌无为,只能“空悲切”了!


  观恰同学少年有感(三)

  最近疯狂恋上《恰同学少年》,本剧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展现了二十世纪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绥等一批优秀教师形象,深刻揭示了“教师应该怎样育人,学生应该怎样读书”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现实主题。

  首先,这部电视连续剧深刻揭示了“教师应该怎样育人”的现实主题,对今天的学校老师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教师怎样育人这个问题,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而恰恰在这个问题上,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所展现的两种鲜明的老师育人形象对人很有启发意义。一种是以纪督学为代表的一类教师,他们把改变学生命运、提高学生社会地位作为育人的主要目的,换言之,就是为学生升官发财而育人,由于这种育人观,建立在私自利的基础之上,因此,育人实践中,就会倡导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考高分,从而忽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而与这类老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杨昌济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中外教师,他们既教书又育人,把教育学生学习知识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承担救国救民社会义务联系起来,由于这种育人观是建立在国家民族利益之上的,因此,育人实践中,他们以培养为国为民培养人才为己任,在倡导学生多学书本知识的同时,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和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电视剧里,我们看到,毛泽东的勤奋好学与不凡天赋,深深打动了学贯中国的导师杨昌济,在他的关怀与教导下,毛泽东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自己感兴趣的社会学知识,并成为一个教育救国论的非暴力改良主义的信仰者。随着时局的变化,在孔昭绥校长和杨昌济等老师的支持下,一师开展了全面的学生自治运动,毛泽东当选为学友会负责人,同时,徒步游湖南、组建学生军、开办工人夜校……一系列社会实践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的书本以外的知识,锻炼了他的社会活动能力,也使他更认识到,靠教育、靠改良救不了中国。毛泽东的这些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杨昌济老师的教育培养。正因为如此,我认为电视剧里所展现的以杨昌济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外老师的成功教育,对今天的教师同样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结合从这部优秀电视剧中的感悟,与我平时的心得,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而教师在这一培养和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的作用尤为明显,教师首先要育人,教会学生怎样做人,然后才是教他们学科学知识,学技能本领。教与育,两者相比较,“育”字表现得更重要;换言之,应该把“教育”两字倒过来说——育教,将“育”字摆在前面。因此,教师应该摆正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对待学生时力求去掉一个“管”字,加上个“爱”字;并能积极预见学生发展的未来,悉心呵护学生的成长,将学生的成长看成是自己工作的最大成就。由于每个学生自身的条件不尽相同,所以必须因材施教,将问题细化,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努力去为每个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能够展现自我才能的舞台,并在精神上不断鼓励学生,使学生感到学校的的确确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四处洋溢着温馨的气氛。换句话说,就是不应该将学生看成是管理的对象,而要服务学生,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用自己的一颗爱心,去关怀学生成长的每一步,努力做到润物细无声。要处理好师生关系,两者无异于鱼和水的关系,是一种朋友和亲人的关系。如果没有学生,就无所谓教师,学校的工作就应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就应该育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将学生利益摆在首位。

  其次,这部电视连续剧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的现实主题,对今天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www.lizhi.com)在当今学生中,为了将来发财致富而读书的有之,为了光宗耀祖而读书的有之,为了升官发财而读书的也有之,而更多的则是为找一份满意的工作、或为一个饭碗而读书。由于缺乏崇高而又远大理想,有人便预言:“80后”是垮掉的一代。现在对“90”后学生的能力也颇有疑虑,对此,我虽然不赞成这种说法,但却认为,这种说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学生读书求学的精神状态。

  在这种背景下,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向人们展现的是90多年以前,以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众多青年才俊把读书求学与国家和民族危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青年学生形象。“衡山西、岳麓东,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从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为挽救民族而读书,为改造中国而读书的远大革命理想,令人感叹,催人奋进,即便是在他们中间发生的爱情故事,如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与周南女子中学的陶斯咏、向警予、杨开慧等女学生结下的友谊也是建立在共同志趣基础之上的。一个先进青年学生组成的读书会组织成了他们学习、交流与情感发展的纽带。所有这些,都对当今青年学生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因为他们身上所有的,正是当今青年学生所欠缺的。另外,剧中那个为了自己考上一师,不惜偷盗别人考卷,为了自己出人头地不惜出卖老师、出卖同学、出卖自己灵魂、最后落得个“不得好死”下场的刘俊卿,也具有重要的反面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