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观后感

  文/墨鱼

  不能免俗地,和大多数人一样,看完《无问西东》后印象最深刻的,是王力宏扮演的沈光耀。其他三个故事的印象则稍显浅薄。为什么会这样?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抗战年代,投笔从戎,弃文从武。沈光耀,人如其名,从外形到内心都如阳光般照亮大地,扑面而来的是温暖。在富有和贫穷、饱足和饥饿、干净和肮脏、生存和死亡的强烈映衬下,沈光耀的从军选择,况且还是高大上的空军,就是我能认可的、希望的走向,也是这个时代故事中,空军教官强调的四个词中我唯二记得的两个:正义和同情。有识者,有正义之心;居高位者,有同情之心。沈光耀,做了这个时代、这个人物,我认为最该做的事情,讲述了一个平凡人为国家为民族,成为英雄的故事。看完之后,让人感受到悲壮和和兴喜。悲壮于他们的付出,兴喜于民族顽强的精神。总之一句话,在我这儿,这个角色和他的抉择毫无违和感,我喜欢,所以我记得。

  而陈鹏的时代,是新中国建立的开端,百废待兴又内忧外患,国家需要强大的国防,需要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学物理的陈鹏选择远走他乡、以学识投身国防建设看起来也是符合时代需求的。但他投身的初衷呢?除了接受时代号召,在故事中,更主要的原因是其青梅竹马的另选他人吧。但当他发现青梅被这个时代、国家、人民以一种近乎荒谬的方式定罪、侮辱,甚至“处死”时,他除了准备挖坑把青梅埋了,后又把死而复生的青梅带回老家藏起来外,还做了什么呢?什么也没做。不反抗、无憎恨。这是我个人不能理解的。真的人性,不应该是看到所爱之人背负无妄之灾,而奋起反抗或者十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吗?为什么故事中的陈鹏轻易接受悲惨现状?这不有悖于人性吗?所以,个人觉得,陈鹏的故事有点儿为了塑造英雄而塑造。当然,也许是我不能感受那个时代的可怕,就像拒绝《芳华》的故事情节;也许是我无法参透国家大义和个人荣辱的取舍;也许是我把世界看的非黑即白,太或简单。总之看完这个时代故事,没有留下关键词,只有困惑。

  吴岭澜的时代故事,好吧,其实我根本没记住吴岭澜这个名字。但在这个故事里我记住了一个关键词“真实”。读书是为什么?在“实业才能救国”的年代,选择实科并无不妥,但为选择而选择,失去了本心就不那么美好了。故事中的“真实”似乎可以等同我们现在常说的“初心”?而这个故事给我最大的触动是,我似乎找不到一颗促使我生活的“初心”。你的生活是为了什么呢?每天为什么这么过?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不是在茕茕苟且?

  第四个故事,现代故事,好吧我也没记全主角名字,但记得这名字是故事中唯一的中国人用中文名。不过这个故事给了我一个词:“善良”。当整个社会风气都是惧怕被人赖上或故意去赖上他人时,还能保存一份善良是多么难得。敢于帮助迷路的老人,敢于救助车祸中的人,敢于去相信一个人。若善良被辜负,辜负的可不仅是行为本身,而是一颗相信你的心啊,终结的是信任。现代社会,何不“傻”一点,留有善良。

  最后,这部电影的大赢家是我们这一千个哈姆雷特吗?是制片方或者导演、演员吗?我觉得都不是。是谁?是清华大学好伐,一分钱不花,全程的免费广告。四个故事,各个与清华有关。清华精神、清华学子、清华风貌,润物细无声,春风吹又生。读不了清华,再去北京时逛一逛清华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