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白痴观后感(一)
我们今天看了《三个白痴》这部电影,里面讲了在印度有一所学校,这所学校是一座工程学校,学院中有一位院长,他很死板,有位学生把书上的知识全背了下来,而三个白痴中的一个把生活中的比作了,而是把三个白痴中的一个赶出了教室。
看这个校长死板吧!他虽然很死板,也很爱仪容。
他每天都要2点的时候刮胡子,并放上一段美好又动听的印度睡曲。
看这个院长有死板又爱干净,他是不是很爱臭美呢!
那三个白痴中有一个主角叫兰彻,他很聪明,当时学的东西立刻就可以运用,在咱们看来他不是白痴,而别人看来,他是一个比白痴还白痴的一个人,因为他替别人考试,在毕业书上别人的名字,他学了4年,大家一定说他是个白痴吧!
我懂了!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出其不意的找上门!
三个白痴观后感(二)
印象中基本上没有看过印度的电影,可能是觉得印度这地方能出什么好的电影呢。所以看电影一般就看国产的和欧美的。国产的是因为毕竟是本国的文化,有些电影还是有看头的。而欧美的其实一般也就是好莱坞出的片,也就是我们传统所说的美国大片。美国的电影虽然说是在宣传他们的意识形态,但不得不佩服他们所作的作品,因为和国产的比起来,无论在剧情,视觉效果,想象力和其他方面,无不领先国产电影几十年。而这一次看这一部“三个白痴”,完全是因为好几个同学的强力推荐。以前有听过印度每年都拍好多的电影,但基本上还是看轻他们的,这一次心想这么多人推荐,必有他的可看之处,因此也就带着期待的心情来观看此电影了。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三个不同性格的年轻人之间的故事。影片以其中一位主人公法涵在飞机上接电话开始,由于电话中所讲事情紧急,而飞机又已经起飞,因此他就假装生病倒地,换得飞机返航,这样一个滑稽的场面开始。故事以三个人要寻找另外一个人的悬念展开,之后进入故事的主体,就是三个主人公在在印度的皇家工程学院求学的经历。其中主角兰彻是一个对机械工程无比热爱的年轻人,但又抵制古板的教学制度,鼓励学生要有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而另一个主角法涵是一个热爱摄影,但又因着家人要他成为一个工程师而来到学院。第三个主角是莱俱,他是个对生活充满恐惧的人,因为他家人的重担很大。而学院的院长却是一个非常严谨,刻守教条的老古板。故事中的三人是学院的异类,兰彻长年是学院的第一名,而另外两人却是倒数一二名。兰彻为了使莱俱相信教条主义的无用而使学院中另一名古板而成绩好的学生查尔图在学校的演讲上出名,以致查尔图立下了十年后和兰彻比拼成就的誓言,引出片头三个人寻找兰彻的一幕。兰彻在院长大女儿的婚礼上认识了院长小女儿皮亚,并使皮亚看出她未婚夫拜金主义的丑像,最后兰彻和皮亚陷入热恋中。后来三人因偷院长的试卷而被院长开除,在开除的路上刚好碰到院长大女儿要生产,而城市下暴雨以致交通瘫痪。当院长无助的时候,兰彻领导学院的学生帮助产妇顺利生产。因着这样院长对兰彻另眼相看,免去他们被开除的噩运。故事又回到三人寻找兰彻的线路上,他们到达兰彻的家里发现兰彻其实另有其人,而真实的兰彻其实只是他主人家里园丁的儿子。因着他热爱学习而与主人签订协议,主人出资供他学习,而他在将来的学位证书上必须写上主人儿子的名字。紧接着他们打听到兰彻的地址,但此时又听到皮亚即将结婚的消息,因此他们赶到婚礼现场将新娘抢走,并找到了兰彻。而查尔图发现兰彻其实就是他即将要合作的生意伙伴,比他更加成功百倍,而兰彻和皮亚则重新走到一起。
哆嗦了这么多才大概讲了下故事情节,其实也是想让自己对这部电影印象更加深刻,毕竟是一部挺精典的电影。影片的主题是在阐述自由的观念,就是人不应当受到各样的束缚,而是真正的享受自由带来的乐趣。不应该为了前途,为了家人的期待,为了各样的要求,而失去了追求自由的心志。主人公兰彻作为一个天才学生,不但自己一直贯彻这样的思想,还帮助别人脱离各样的束缚。兰彻他可以在明知到学习得再好都没有学位的情况下,还能一如既往的追求知识,并且敢于挑战老师的权威。兰彻帮助法涵有勇气追求自己所喜爱的摄像的梦想,帮助莱俱脱离对各样事情的恐惧,成为一个坚强的人,帮助皮亚脱离用金钱衡量的婚姻,帮助院长改变固守己见,不思创新的思想。影片中所不断阐述和表达的自由创新的思想,勇于挑战旧制度的思想,对我们每一个人也是一种提醒和鼓励。我们在生活中,在人生的道路上,何尝不像故事里面那些害怕改变,固步自封的人那样,整天为了金钱,名利,地位,为了成为别人眼中所称许赞叹的人,而不为牺牲自己的兴趣爱好,牺牲作为一个人应有的自由呢?
影片中可能有一些拖沓的地方,特别是唱歌的部分占了好长一段,或许是文化不一样的缘故,但总体上不论是创意,剧情,笑点,和影片所带来的思考,都说明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让我们都能够从这部电影中,学习成为一个乐观,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人。
三个白痴观后感(三)
《三个傻瓜》这部电影讲述了兰彻,法涵,莱具三个“傻瓜”的大学生活。(www.lizhi.com)有喜有忧,既幽默又沉重……导演在这部影片中提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做我们想做的事,还是做别人要我们做的事?借助这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导演强烈地抨击了摧残人性的应试教育制度,揭示了填鸭式教育下抹杀人性,让无数学生沦落为只知道竞争,只会赚钱的丧失了快乐与自主思考能力的工具的罪恶事实!
做自己想做的事还是别人要我们做的事?初看这个问题,很多人会觉得很简单,但未必做得到。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在这个充满竞争、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主观感受都是微不足道的,换句话说,我们被太多的东西牵制着,金钱,工作,亲情,友情……我们越来越难做出符合自己主观感受的决定!就如同电影里的一句经典台词所说的:我们拥有自由的空气,为什么不能自由的呼吸?拿电影里“病毒”的二女儿做例子吧,她从小就做着父亲希望她做的事情,按着父亲的意愿长大——好好读书,做个医生,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结婚……久而久之,她甚至麻木到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干什么?而更恐怖的是,她不是一个个案,无论是在印度还是在中国,像她这样的人随处可见!朝着长辈们为我们规划好的生命轨迹前进,我们甚至不知道怎样寻找自己的方向!
在国内,现在的孩子甚至还没有出生就被父母们放在了一条看不见的起跑线上——胎教,学英语,学奥数,学钢琴,学画画……有谁问过他们到底喜欢什么?!!然后,甚至从幼儿园开始,他们就要与其他孩子们竞争,上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上重点大学,考公务员,当官发财……这些父辈们的期望是多么的美好,而这些美好期望的寄托者又是多么的悲哀啊……在这个既定的轨道上行驶的孩子们,稍有偏离轨道的,就会被父母的压力,社会的压力又强制性地押回了原来的轨道,所有的改变都是那么的单薄无力……孩子们不断地被灌输着那个唯一的“未来”,一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就会就会视为另类,被视为没有前途的人,于是他们渐渐地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丧失了创造力,放弃了抗争,放弃了对自己命运,自己未来的主动权,沦为一个个“风光的奴隶”!我记得中国的童话大王郑渊洁在《鲁豫有约》中说过,如果中国的孩子都变成了“听话”的孩子,那么中华民族就变成了一个听话的民族!可是,当我们成为了公务员,官员,医生,律师,证券分析师时,自己又在哪里?电影中的法涵一直想做一个摄影师,却硬着头皮学习自己一点都不喜欢的工程学,只是因为那是父母的希望,正如同我们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所谓的目的地,到头来却发现原来自己不喜欢它……可悲的是,麻木的人多了,那些少数几个保有生命的主动权的人就显得很另类,如电影里的兰彻。“我们为脚下的路途牵引,他却在独辟蹊径,路途艰难却毫无忧烦;我们在为明日愁颜,他只顾畅想,让每一刻壮美不凡!”电影里的兰彻就是这样一个自由自在的精灵,他的自由不仅仅体现在他的生活上,而是他的思想上。当所有的学生在苦背那些教条的公式定理时,他把定理运用在了实际的操作中;当所有的学生为了相互竞争而处心积虑时,他却在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而我们在看到这部电影前都不知道自己在做真正的自己还是在做别人要求的自己,都没有扪心自问过“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正如我们之前辩论过的一个话题——大学学习中老师辅导更重要还是自学更重要,我们正方的观点是自学更重要,其中一个核心立论就是自学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内因。而现在想想,何止是在大学学习中,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们要做什么,怎么做,这些决定权都取决于自己!虽说长辈的指导必不可少,可是能够跳出各种成规旧俗,跳出各种所谓的成功模式,从而找到自己成功的道路又何尝不是一种自在?像兰彻一样置身圈外,就会发现原来自己的小圈子是这么的僵化,原来自己一直都掌握着主动权却这样莫名地交了出去……或许,像法涵说的那样:爸爸,如果我是一个摄影师,我会赚很少的钱,我的房子会更小,车子会更小,但我会更幸福,我真的会更幸福的!试问一下,我们有没有想过,自己是为谁而活?自己到底喜不喜欢?当我们嘲笑某些人是傻瓜时,有没有想过谁才是真的傻瓜?是的,人生不应该只有金钱,而是应该追求一些更有意义的东西!我们也不应该过多的责备我们的父母,因为这是死板硬性的应试教育制度指挥棒下指向的道路,是这个追逐名利的社会给我们制造的海市蜃楼。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质疑它,怀疑它,不要总是被动的接受,被动的成长,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上帝,没有所谓的绝对,只有自己,只有你自己能够拯救自己!!!
也许将来还会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在牵制着你,也许以后我们还会遇到很多的身不由己,但是不要忘了,我们自己,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拉力,永远不要忽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