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奇妙夜观后感(一)

    初看这部电影,我的感觉是无非又一部贺岁娱乐片而已,凭着逼真的音效和特技,再一次充当了美国家庭成员们的亲情粘合剂,成为他们茶余饭后聚拢聊天时良好的背景影片。

    严格意义上说我是,倒着将这部电影看完的,整部电影结构及其工整,可以说是对仗严谨的两个夜晚场景,第一个夜晚的内容就像一个大马戏团的热闹演出,穿插着一个有些生硬和蹩脚的阴谋作为线索。于是我选择了快进,但当我看到主人公在蜡像罗斯福的鼓励,以及作为一个父亲在自己儿子面前应有的尊严的迫使下,面对一博物馆的历史说出的那一席话,并且领导大家时,我不禁产生了别样的想法。

    是的,按照经典的美国电影手法,一个小人物在这一幕中,又一次毫无悬念的得到了升华。但是与以往的孤胆英雄不同的是,在如此沉重的满屋子历史面前,这种升华似乎有了别样的意味,导演理想主义的历史观通过这个小人物展现在了人们面前,他的一席话,就似乎成了化解千年以来人类文明的隔阂的良药,整个人类史和自然史都呈现在他的眼前,又归于平静与和-谐的共存,几个世纪的历史在这里就像小孩子桌上的玩具人偶一样要进则进,要退且退。试想如果人类真能如此理性的共存的话,就像小孩子过家家般的可以推倒从来的话就好了。

    导演调侃似的手法其实给我们构造出了一个乌托邦式的人类历史场景,这让我想起了儿时读过的郑渊洁童话,在他的故事里,也时常出现如此现实主义的理想场景,主人公可以变小后跑到玩具中世界中去体验,这种手法与其他的想象类作品最大的不同在于,你可以真正的进入想象的空间里,说白了,就是让观众去做最现实的白日梦。他不像哈利波特或者是指环王那样缥缈,但也会给人最大的精神满足,因为它是每个人儿时都能想象得到的。有谁没有将各种玩具小人偶放在桌上摆布的经历呢?

    再次的是,导演以不同的视角同样严肃的展示了历史(即使不是历史的事实也应该是导演的历史态度)在影片中,导演给于原本高高在上的历史伟人以平民得人文关怀,这点可以从对蒙古王的心理辅导以及撮合罗斯福语印第安少女的恋情中体会到。毕竟对于这些仅仅有着伟人面孔的那像来说,无论是剧中的主人公还是导演本人都少了一份紧张和仰视的情怀。

    这部归根到底的喜剧因闪烁着上述的人文光辉而有了一层更加积极的意义,结尾都仍然透露出对学术与大众之间隔着鸿沟的遗憾和讽刺从剧中人物对历史事实所具备的执着精神于现实世界的不可调和似乎在发出呼唤,呼唤人们进入这个本身已足够神奇的魔幻世界之中来,并享受其中的乐趣。

    博物馆奇妙夜观后感(二)

    看这个电影的过程十分轻松愉快。

    电影先是讲一个小人物在生活中陷入危机妻子离婚,儿子日益与自己疏远和不信任,房租快要付不起了。当然,更严重的是,他失去了自己的工作。于是,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尽快找到一份工作。在万般无奈之下,他应聘成为了博物馆的夜班保安。于是开始了三个不可思议的夜晚由于一块神奇的刻写板的作用,博物馆每到夜里,陈列的历史人物和野生动物就会复活。

    第一天晚上,他应付地焦头烂额。当中,他得到了西奥多罗斯福的指点:要摆平这一切,要多学一些历史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那些相互仇视的人们和平相处。

    于是在第二天的白天作好了充分的知识和物质(包括假钥匙、泡泡糖等等)准备之后,他雄心勃勃地又走进了博物馆。一开始似乎因为准备充分,应对得当而得心应手。但是光是靠哄靠骗最后还是无法支撑的。电影主人公难忍这一切混乱,想要放弃。罗斯福又适时地对他说:有时英雄造时势,有时时势造英雄;而一个野人因为他的疏失,被晨曦化为了尘土。这些给他触动。更令他难堪的是老板因为他的工作纰漏当着他儿子和他儿子同学的面,扬言要炒掉他。在他的努力争取下,老板给了他最后的机会。

    在第三个晚上,他发现了阴谋,他面临着危机,他用他被激发出来的领导才能,英雄气概,用他学习获得的历史知识,带领博物馆里的朋友战胜了敌人,战胜了阴谋,赢得了儿子的信任和崇拜,甚至赢得了爱情

    这部电影的特效一流。这是2006年十大票房卖座之作。之所以票房好,很大的原因是因为特效。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屋大维和他的罗马战士,看那些满身盔甲,使用投石车的微型战士,真是由衷地敬佩电影工业的发展。

    电影的主题也很积极向上。电影的主题是小人物也有颗强大的心。人只要有责任感,有学习心,有团队意识,给个机会,你一样可以是镁光灯的聚焦点。电影中的主人公用三个晚上,证明了这一点。

    电影的启示发人深思。电影告诉我多学些历史在现实社会中有多么的重要。读史可以明心,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需要历史知识才能解决危机的极端情况。但是历史依然十分重要,它给我们知识并引导这些知识内化成为智慧,成为我们应对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习历史能让我们获得对生命的掌控感和优越感,让我们短暂的一生更加从容自在。

    这就是我轻松愉快的观影所得。

    博物馆奇妙夜观后感(三)

    做为正式的观后感,是必须要有标题的。但是我还真的不知道应该怎么给这部电影的观后感定标题,暂且称之为《棉花糖般的历史讲义》。

    肖恩利维在2006年拍摄的这部耗资一亿两千万的幻想喜剧,是一部在众多黑色电影笼罩着的电影市场中的一抹彩色,并且在农历春节期间上映,完全的迎合了喜庆的氛围,为热闹的春节添加了欢乐的元素。做为一部定位于儿童喜剧的电影,它不但具有众多的幽默点、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充分的想像力和夸张的肢体语言,其通俗易懂的剧情也为之得到孩子们的青睐而加分不少。整场电影除了给观众带来不断的笑声和轻松的表情,不存在任何的观赏负担和心理包袱。在情节的展开上也没有任何的跌宕起伏和前提伏笔,一切都是很自然的进行着,让人自然的跟着导演的思维按照非常常理的习惯性路线一路走来,并且是一路微笑着走到电影落幕。

    剧情不需要在这里累述,满眼的奇幻世界正符合孩子们的欣赏习惯。幻想的元素在这里被尽情的放大,放大到人们都不曾如此的想过。如果你是成年人,那么面对这样的画面,惊讶的同时一种亲切的感觉会在心底萌生,仿佛自己的梦境中经历过这一切,也许这些梦境般的世界就出现在曾经天真的童年岁月。尽管距现在可能已经是那样的遥远了,但是在电影中找回这些记忆竟然是如此的容易。如果你还是个孩子,面对跑来跑去的恐龙和一地的狮子猴子,孩子们高兴的都已经忘记吃爆米花了。孩子们看到这样的情景感觉会很亲近、很自然。他们会骄傲的对看傻了的爸爸妈妈说,这些东西我都见过!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好像跑题很久了……

    我这篇观后感的题目叫做《棉花糖般的历史讲义》,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呢,下面一一道来。

    棉花糖应该是一种很少吃的东西,估计有人从来都没有吃过,但是大家一定看过它是怎么制作出来的,简单的原料、简单的工艺,但却可以制作出犹如棉花一般的食物。孩子们最为喜欢的也许并不是它的味道,而是它的形态,它的神奇。幻想也是一样的道理,本来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事物却被拉到了一起,比如:暴龙骨架、原始人、玛雅人、非洲狮子、木乃伊同时出现在一个地方,甚至相差好几世纪的人在那里谈情说爱,在那里称兄道弟。这些一切的一切都是幻想产生的结果。你想过这样的情景吗?你想过匈奴王和木乃伊拥抱的场面吗?没有吧!去问问你的孩子吧!他们想过,在他们的世界里是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将幻想放大,就像把糖放大到棉花一般。

    你想过糖是怎么变成棉花一般的吗?

    下面说说历史讲义。整部电影就是一部上下五千年,一部活的历史课本。从远古恐龙到钻木取火,从玛|||雅文化到罗马帝国,从匈奴武士到非洲雄师,从南北战争到埃及法老,从印第安美女到大航海家哥伦布,从复活节石像到美国总统……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标志在这里都有鲜活的体现,甚至到满世界转悠的兵马俑和玉麒麟?如果没有大量的历史知识,我们怎么知道印第安美女原来是帮助探险家指路的,匈奴王原来是个心理脆弱外表强悍并且对魔法着迷的孤儿。这部电影很好的将这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一种新的方式串联起来,在我们开怀一笑的同时将历史又重新温习了一遍。去翻翻你的历史书吧!看看是不是用这种方法会记得更牢。

    孩子们问,牛仔们的火车通向什么地方?为什么罗马军队要不停的扩张呢?

    用孩子们喜欢的表现手法去演绎枯燥的历史。用简单的方式去诠释幻想与现实的关系。这就是这部《博物馆奇妙夜》所要展现给观众的主旨,在这之后引发的思考,就需要我们每一个看过电影的孩子来自己感悟了。

    棉花糖般的历史讲义,棉花糖般的幻想生活。

    篇五:博物馆奇妙夜观后感

    我最近看了一部电影,名叫《博物馆奇妙夜》,这部电影很好看,我很喜欢。

    电影里讲,有一个博物馆,每到夜晚,里面的所有展品都会复活,而天一亮,它们就不能动了。主人公拉瑞是博物馆值夜班的保安,他的职责是不能让展品到博物馆外面,因为阳光一照,那个展品就会化为灰烬。一天晚上,一只博物馆里的猴子偷走钥匙,打开了一扇窗户,让一个古人逃出博物馆,明媚的阳光照在它身上,古人立刻化为灰烬。领导要解雇拉瑞,在他的极力劝说下,领导才给了他最后一晚上的机会。拉瑞当天晚上跟所有展品讲和,把领导赶跑,并向大家诉说了事实。

    我觉得拉瑞很勇敢,虽然有时候有一点过失,但他还是能控制博物馆里一些凶猛野兽的秩序。这部影片能让我们重温历史,并展现历史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