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书评(一)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里获得官方、学术界、民间共同认可的不多的小说之一,其成就单从小说的创作周期上便令后来者无法企及。

  正统的评论比较实用,通常从阶级的观点出发,褒扬其内容深刻,通过描写一个大地主家族的没落,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本质云云;而红学家们则用高倍显微镜研究每一片残砖断瓦,考证里边某个仅露了一脸的人物的出身来历并乐此不疲;普通读者热衷于郎才女貌的男欢女爱,白玉为堂金做马的毫奢,还有错综复杂犹如剧情片的故事情节。道也好,淫也好,各人的眼光不同角度不一,得出的印象就大相径庭。

  曹雪芹起笔时就开宗明义,这只是一块顽石在尘间“走一遭”的历程,亦梦亦幻,作不得真——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巧合而已。却又在开篇时欲盖弥彰地写了四句诗道破了玄机:原来顽石所历是虚,自身的亲历却非假。

  他用写作追忆流逝的时光,抒发内心不平之气,切肤之痛没有让他写出一部才子佳人花好月圆的言情剧,他亲手搭起了一座美奂美仑的大观园,却没有来得及亲手把它毁掉,结尾时的悲剧色彩被宿命的虚无与因果报应冲淡不少,不可不说是种损失。

  鲁迅讲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打碎给人看,按这个说法观照《红楼梦》,固然看到了毁灭,但并非都是美好的东西,贾府的大厦倾颓树倒猢狲散,并不具有美学意义上的审美价值,如果我们对此产生了同情或者怜惜,那对他们周围的人,对被他们剥削过的佃户,被他们欺压过的小民,则是不公平的。

  关于《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专家们的着述实在太多,并且过多了,这里就犯不着再说,以免有抢人饭碗之嫌,这些纤巧精致,绚丽夺目的文饰后面,藏着的东西则不那么显眼,但更真实。

  一座占地辽阔,锦绣灿烂的大观园是一个封闭的小小世界,这个世界与外面的那个更大但简陋得多的世界只通过那么几个通道联系着,它在金字塔的顶端,俯瞰众生,并且和其它尖顶联为一体,在这个世界的内部充满了纷繁错杂的关系,有矛盾,有冲突,不时有暗礁突破水面风暴扫过头顶,但是它就象一张绷紧的蛛网,依靠自身的张力维持着平衡——只要这张网附着的墙角柱头没有改变,那它就象飞快运转的陀螺在一点上始终不倒,但只要稍稍有外力袭来,则立时土崩瓦解,毁于一旦。

  千百年来,我们的国家就是这样过来的,不论是焚书坑儒,还是文字狱,不论是战国割据,还是诸侯作乱,只是一场场戏剧上演,人人都清楚地明白剧情的发展方向——这张网不过比平时绷得更紧了一点而已。但蒙古的骑兵,女真人的弓箭,八国联军的炮火还有日本人的铁蹄转眼就把这种微妙的平衡踏得粉碎。

  大观园里的风花雪月诗意优美,射覆吟诗,饮酒品茶,情趣高雅品位出众,中式贵族热衷于无害而温和的活动,谦谦君子和温淑贵妇是他们的代表,当然这并非说他们对所有人都如此,“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古有明训,在他们世界之外的人,其实并不算人的。

  而这个时候的西方,贵族们也彬彬有礼地在社交舞会上虚与委蛇,另一方面,他们喜欢用剑这种野蛮的东西代替诗书相会——为荣誉而战,争吵的结果往往是拔剑相向。

  贾府的男女可不喜欢这种举动,所以整部书里除了柳湘莲曾经拿马鞭痛打了薛蟠一顿,再没更有男人气的举动,虽然那薛蟠稍微还象个男人。

  聪明人用脑力不用蛮力,譬如贾雨村那场精彩的诉讼案,由此可以知道为什么在中国武将的地位一直那么低,只能远远地在边关为皇帝高官们看家护院流血拼命,听侯钦差大臣和那面涂黄漆的金牌的命令,即便大臣是白痴,命令很弱智,然后武将也渐渐自卑起来,“一介武夫”,他谦虚万分地介绍自己。

  贾府的男人白皙柔美,浑身充满了脂粉的香气,在这个阴柔的世界里,阴谋畅行无阻,看不到面对面的冲突,只是老谋深算,大家比赛玩深沉,用逻辑学家也无法反驳的语言说话,这种语言自汉唐之后便逐渐成为官方言辞,优美典雅,空洞无物。

  这一潭死水看上去颜色可爱,景致优美,在高高的堤坝间波平浪静——即便大堤崩溃,也不过融进了更大的一团死水。

  更大的这团死水当时叫“天下”。

  皇帝把自己的江山称为“天下”,实在是充满了豪气的话,这是靠流血谎言欺骗充满的泡沫,皇帝喜欢天下死水般的古井无波,“拱手而治”,皇帝喜滋滋地坐在宝座上低看下边整整齐齐跪成方阵的大臣们,恍惚间他觉得自己真是天子,“我多么伟大”,他想,但是嘴上却称自己为“寡人”,然后大臣们泪光闪烁,泣涕如雨。

  皇帝有御林军,有刽子手,有聪明的大臣献计献策,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所以他从来没有废话。

  皇帝始终是《红楼梦》里忽隐忽现的一缕阴魂。

  贾府最大的柱石就是皇帝脑子里的一个想法,从它的兴旺到衰败,再从衰败到兴旺只不过是一闪念间的事情。

  “君子之泽,三世而竭”,依靠某人的恩惠维持的幸福如果能延续到那人呼吸停止已经很不容易了,三世,应该算作上限。

  所以贾府里的人个个忠心无比,激动地接待自己女儿的访问,下跪问安为皇妃热泪盈眶,柔顺地接受抄家驱除,我想如果被皇帝杀头,三跪九叩和“谢主隆恩”更是少不了的。

  除了忠,还孝顺。

  “孝”字辞海的解释是:古代的道德规范,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

  中国人的孝自古以来便融于国法中,非是等闲的道德品质问题那么简单。各朝各代都把孝看得重要无比,孝子当好了能作官,因孝犯法可减罪。其基础是老子对儿子掌有生杀大权,而逆子弑父则要处剐刑。

  “百善孝行先”——在下孤陋寡闻不知语出何处,之所以孝字排在第一位原因实在简单,从下而上是绝不可有违逆的,皇帝就是天下所有人的老子,忠孝不能两全说穿了就是不能同时一样好地取悦两个爹的问题。


  红楼梦书评(二)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表现了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堕落,塑造了一系列贵族、平民以及奴隶出身的女子的悲剧形象,展示了极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型生活环境,曲折地反映了那个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作品还歌颂了贵族的叛逆者和违背封建礼教的爱情,体现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并深刻而全面地揭示了贾、林、薛之间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作者在写出封建大家族没落的同时,也流露出惋惜和感伤的情绪,蒙有一层宿命论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贾宝玉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家庭。其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在他心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情趣相投而出身、地位寒微的人物。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族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及家族的利益。他和林黛玉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和深厚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推动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叛逆的思想性格。但他的思想并未达到否定君权、族权亦即封建主义统治权的高度。他所深恶痛绝的,正是他所仰赖的。他无法与封建主义统治彻底决裂,又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民主主义思想要求。因而他的出路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最后只能到虚无缥缈的超现实世界中去。

  林黛玉是一个比贾宝玉更多一些悲剧色彩的艺术典型。她出身在一个已经衰微的封建家庭。

  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有限得很,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敢爱敢恨,我行我素,很少顾及后果得失。因父母相继去世,她不得不寄居在声势显赫的荣国府里。环境的势利与恶劣,使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用直率与锋芒保卫自我的纯洁,免受轻贱和玷辱。在这个冷漠的环境中,宝玉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她执着而强烈地向宝玉要求彼此知心、忠于自我的严肃专一的爱情。(www.lizhi.com)但两人的恋爱注定是一个悲剧。因为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恋爱的叛逆思想内核又与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触及封建家庭的根本利益,毫无调和余地。终于,林黛玉怀抱纯洁的爱和对环境的怨愤永远地离开了尘世,实现了她的誓言:“质本洁来还洁去”。

  薛宝钗出身在一个豪富的皇商家庭,性格本质与林黛玉截然不同。她们都同样博览诗书,才思敏捷,但林黛玉一心追求美好丰富的精神生活,而薛宝钗却牢牢把握着现实的利益,孜孜以求的是富贵荣华。薛家母子3人在贾家长期住下的用意是要实现薛宝钗与贾宝玉的金玉良姻。薛宝钗虽然得不到贾宝玉的爱情,但却握有实现婚姻的优势。她以自己的人品和才干,逐渐在封建家长的心目中造成了“宝二奶奶”非她莫属的牢固地位;再加上薛家拥有贾家所急缺的财富,她所追求的婚姻势在必成。然而“金玉良姻”只是徒具形式的婚姻,这种婚姻的成功意味着薛宝钗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的叙述和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红楼梦》在艺术表现上普遍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安排了鲜明对照的两个世界:一是以女性为中心的大观园,这是被统治者的世界;一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这是统治者的世界。作者还常常拿一个人对两件事的不同态度对比,拿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态度对比,在对比中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隐秘,表达作者的爱憎倾向。《红楼梦》善于处理虚实关系,它实写而不浅露,虚写而不晦暗,创造出一个含蓄深沉的艺术境界。作者善于运用春秋笔法,也就是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比如将王夫人对林黛玉的憎恶写得十分含蓄。《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它以一个贵族家庭为中心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社会的各阶级和阶层都得到了生动的描画。《红楼梦》的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红楼梦》早期流传的抄本带有“脂砚斋”等人批语,题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种“脂评本”仅80回,现存版本完整的很少。另有《乾隆抄本百二十回红楼梦稿》,则为120回,前80回主要据“脂评本”抄集校改。乾隆五十六年(1791)由程伟元、高鹗活字排印《红楼梦》,题《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120回。乾隆五十六年排印本称程甲本,第二年程伟元和高鹗对程甲本修订后的排印本称程乙本,合称程高本。

  小说在当时已广为流传,封建朝廷屡禁不绝。其杰出的现实主义创作成就,给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历来以《红楼梦》题材创作的诗词、戏曲、小说、电影不胜枚举。对《红楼梦》的评论和研究也日见繁盛,人称红学。知名的学派有评点派、索隐派、新红学派。


  红楼梦书评(三)

  伟大的不朽的作品《红楼梦》是我国小说艺术成就的最高峰。关于它的深入人心,清代的笔记里有一些故事。有一位作者说,他从前在杭州读书的时候,听说有某商人的女儿,貌美,会作诗,因为太爱读《红楼梦》了,后来得了肺病。她快死的时候,她父母把这部书烧了。她在床上大哭说:“奈何烧杀我宝玉!”又一位作者说,苏州有个姓金的人,也很喜欢读这部小说,他给林黛玉设了牌位,日夜祭祀。他读到林黛玉绝食焚稿那几回,就呜咽哭泣。这个人后来竟疯疯癫癫了。这些故事是比较奇特的,未必都是真实的。前一位作者更是企图用那个故事来反对《红楼梦》。然而这些故事却也反映出来了这样的事实:《红楼梦》的艺术异常迷人,它所创造的人物异常成功,它对许多读者的精神生活发生了强烈的影响。

  我们少年时候,我们还没有读这部巨着的时候,就很可能听到某些年纪较大的人谈论它,他们常常谈论得那样热烈。我们不能不吃惊了:他们对它里面的人物和情节是那样熟悉,而且有时爆发了激烈的争辩,就如同在谈论他们的邻居或亲戚,如同为了什么和他们自己有密切关系的事情而争辩一样。后来我们自己读到了它,也许我们才十四岁或十五岁。尽管我们还不能理解它所蕴含的丰富的深刻的意义,这个悲剧仍然十分吸引我们,里面那些不幸的人物仍然激起了我们的深深的同情。而且我们的幼小的心灵好像从它受过了一次洗礼。我们开始知道在异性之间可以有一种纯洁的痴心的感情,而这种感情比起在我们周围所常见的那些男女之间的粗鄙的关系显得格外可贵,格外动人。时间过去了二十年或者三十年,我们经历了复杂的多变化的人生。我们不但经历了爱情的痛苦和欢乐,而且受到了革命烈火的锻炼。我们重又来读这部巨着,它仍然是这样吸引我们──或许应该说更加吸引我们。我们好象回复到少年时候。我们好象从里面呼吸到青春的气息。那些我们过去还不能理解的人物和生活,已不再是一片茫然无途可寻的树林了。这部巨着在我们面前展开了许多大幅的封建社会的生活的图画,那样色彩炫目,又那样明晰。那样众多的人物的面貌和灵魂,那样多方面的封建社会的制度和风习,都栩栩如生地再现在我们眼前。我们读了一遍又一遍。我们每次都感到它象生活本身一样新鲜和丰富,每次都可以发现一些以前没有察觉到的有意义的内容。

  伟大的作品,整个世界文学史上也为数不多的伟大的作品,正是这样的:它能够获得不同年龄和经历过不同生活的广大的读者群的衷心爱好;它能够丰富和提高我们的精神生活;它能够吸引我们反复去阅读,不仅因为它的艺术的魅力像永不凋谢的花一样,而且因为它蕴藏的意义是那样丰富,那样深刻,需要我们去作多次的探讨然后可以比较明了。

  《红楼梦》出现于18世纪中叶,出现于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段兴盛的时期。经过了一百余年的统治,以满族入主中国的清朝不但已经打败了汉族的抵抗和反叛,而且征服了北部、西北、西部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它这时的统治应该承认是巩固的、强有力的,否则无法解释那样多次的战争的胜利。然而,这并不是说种种严重的社会矛盾──首先是国内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就不存在了。有些和《红楼梦》所描写的那个贵族大家庭相象,这个王朝看起来很显赫,实际却很快就要转入衰败了。就是18世纪末叶和19世纪初年,农民起义象火一样连绵不断地燃烧在许多地区。到了1840年,离《红楼梦》的出现还不到一百年,鸦片战争就爆发了。在中国的土地上存在了二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从此就走向瓦解。《红楼梦》这部巨着为这个古老的社会作了一次最深刻的描写,就像在历史的新时代将要到来之前,给旧时代作了一个总的判决一样。它好象对读者说:这些古老的制度和风习是如此根深蒂固而又如此不合理,让它们快些灭亡吧!虽然在这沉沉地睡着的黑夜里,我无法知道将要到来的是怎样一个黎明,我也无法知道人的幸福的自由的生活怎样才可以获得,但我已经诅咒了那些黑暗的事物,歌颂了我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