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读书笔记
文/风那个吹
宅在家里的国庆长假,无意中翻出2012年购买的《货币》一书,这本书是当年央视纪录片《货币》的同名书籍。再看一次,依旧收获良多。跟上次不同,这次特地做了简单的阅读笔记。把书中散落在各个章节的内容,按自己的理解做了整理,再加上一些个人的想法。这也算是这个国庆最大的收获了。
货币有三个职能:
一、是价值的尺度,或者叫做记账的单位;
二、是交换的媒介;
三、是价值的储存的手段。
其中,货币的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所包含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也具有价值,因而能以自身价值作为尺度衡量其他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
天平的两端一边是商品,一边是货币。如果现在1元能购买1个鸡蛋,也就是1元=一个鸡蛋。理论上,如果币值稳定,10年后,这个等式仍然可以成立。
实际的情况是,金本位制取消后,货币的命运就随之发生了改变——
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随意印刷出来的每一美元,都是对家庭、大众以及公司所储存的收入的剥夺,无异于一种偷盗行为。(美国犹他州众议院议员肯。艾沃里)
从1960-2011年年末,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28倍。
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28倍,如果同时期美元总量也增加28倍,天平将自动保持平衡,1元=一个鸡蛋,一切跟51年前是一样的。
现实的情况是,在这期间,美元总量增加了38倍。28*1.35=38,商品的价格必须被动增加1.35倍,天平两端才能保持平衡。
也就是说,1.35元=一个鸡蛋。鸡蛋还是那个鸡蛋,却需要更多的货币才能购买到。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放水。滥发的货币,导致了货币本身的贬值。用来丈量价值的货币这把尺子,自身的刻度发生了扭曲,已然不能准确丈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其他国家的情况也大体是这样的。这期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131倍,而日元总量增加了138倍;英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32倍,而英镑总量增加了240倍。
那么,中国的情况如何呢?
1977-2011年年末,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41倍,而人民币总量增加了991倍。
34年间,1元的鸡蛋变成了41.29元。(1977年鸡蛋大概3分钱一个,现在1.5元一个,增加了50倍。)
当然,这还不是最极端的情况。世界上最大面额的钞票是1000亿津元,1000亿津元只相当于10美元。10年前,1000亿津元可以购买10栋豪宅,现在只能买三个鸡蛋。1000亿津元只能买3个鸡蛋,钱不值钱了。面对汹涌澎湃的货币发行量,我们该怎么办?
1、 不能持有现金。
货币的其中一个只能是价值储存的手段。但是,在今天,它一定不是财富保存的最佳手段。持有1000亿津元,10年间,10栋豪宅变成了3个鸡蛋。希望这个悲剧不要发生在你我身上。
2、 不能过早停止工作。
80年代的万元户,如果停止工作,希望能籍此养老,到现在就已经是赤贫了。工作,不仅让我们保持跟社会的接触,也让我们赚取属于自己的面包。
生命不止,赚钱不息。想要维持一个体面的生活,要不就钱生钱,要不就依靠自身的体(智)力赚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跟上不断发行的货币的步伐。
(注:红色数字来源于《货币》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