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送炭读后感(一)
《雪中送炭》是白兔姐妹和猪罗罗的一个故事:白兔姐妹家的南瓜丰收了,她们邀请别人到她家里吃南瓜宴。猪罗罗是白兔姐妹最好的朋友,当然他也要去。可是,最终还是没去成,因为他在路上碰到了麻老鸭,帮她盖房子了。从此白兔姐妹就在也不理猪罗罗了。冬天快到了,猪罗罗提醒白兔姐妹去准备过冬的东西,白兔姐妹理都不理。冬天转眼都到了,冬天才过一半,白兔姐妹的木炭就没了,白兔姐妹后悔当初没听猪罗罗的话了。就在这时,猪罗罗过来送木炭来了,白兔姐妹家的烟囱里又冒起了白烟,屋子里暖洋洋的,有南瓜的香味儿,还有他们欢快的笑声……
这就是《雪中送炭》,读完了这个故事,我感受到了什么叫真正的友谊,不象有些人,忘恩负义!
雪中送炭读后感(二)
南宋时期,着名的诗人范成大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深受人们的喜爱,晚年退居故乡石湖,自号石湖居士,他的着作被编为《石湖居士诗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下面为大家介绍的是我们馆藏翡翠摆件雪中送炭〔清〕,对于雪中送炭还有一个典故:“战国时期,寒冬腊月,楚国飘起了鹅毛大雪,楚怀王命人点上炉火,穿上厚厚皮大袄都不觉得暖和。他沉思了一会儿,想到有穷苦百姓正在挨冻受饿,便下令给全国的贫苦百姓和游客送去取暖的煤炭。令全国的百姓得到温暖心中也感到温暖。”这便是“雪中送炭”的由来,常用来比喻在别人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本作品的创作者恰是利用玉料上的多种色彩,独具慧心的打造出一副《雪中送炭》图。不仅寓意丰富,也更加珍贵。工匠对翡翠加工的过程就是赋予翡翠魂魄、性灵的过程,这之后翡翠才真正具有了艺术价值。整件作品以白色为底,莹润光亮细腻,呈现玻璃光泽,为上好的“铁化水马萨底”,利用玉料的润白完美的表现了“寒冬飘雪”这一场景。覆盖在炭上厚厚的积雪,不断融化的雪水下滴所结成的冰凌,观者似乎能感觉到严冬的寒冷。而凸雕技术将积雪的厚重感呈现,路途遥远,大雪纷飞的动感场面用这一静态画面来表现,足见立意之精巧。细节的刻画令人不禁称绝,立体圆雕塑造妯地驾驭者手持皮鞭,穿着厚厚的棉皮袄,蜷局车辕一侧,他眉毛上挑,抬头远望,行进在凛冽的风雪中,然而脸上却洋溢着希翼和向往的表情。驾辕的牛正值壮年,四蹄稳健有力的前行,浑身肌肉感非常强烈。
以圆雕及浮雕的手法将牛的线条刻画的流畅自然,古朴浑厚。同时又以阴刻线将牛身上的绳子细致地表现。车身微微倾斜,满载的车箱覆盖着厚厚的霜雪,赋予了作品以生命和血肉。就连本体基面也有一种雪滑冰坚的泥泞难行之感,堪称玉雕作品中的绝品。
从这件作品中也蕴藏着深刻意义,人的一生,不可能平静的度过,他不能孤立于社会及他人,他需要有他人的关爱与帮助,同时他也应该为他人付出自己的爱。能够把自己丰厚的财富主动回报这个社会并积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那才算实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即“达己为人”。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这么多的成功人士乐于做善事的原因了。“予人玫瑰,收留余香”,玉本身传达着人的道德品质,(www.lizhi.com)代表儒学的仁义智勇洁,整件作品完美的玉意结合,精湛雕刻诠释玉之德,为绝世罕见之作。
由此可知,中国古代道德思想对玉的理解,对玉的美的理解完全与对人的道德品质的追求融为一体。玉的品质就是人的道德、人格。而中国历代有能工巧匠们,因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多用玉来表现美好的品德。此件作品是其中之一。从石器时代人们佩戴色泽艳丽的美石以辟鬼魔、护体保安,这是最为原始的信仰与寄托,到历代王朝将玉器作为财宝收藏与玩赏,玉不断的被赋予新的涵意,发生着新的作用。
雪中送炭读后感(三)
今天,我看了《雪中送炭》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宋太宗想到京城那些缺柴少米的人家,一定在挨冻受饿,就带上粮食和木炭,送给他们。受救济的人,无不万分感动。于是,历史上就留下了“雪中送炭”这段佳话。
看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就好比雪中送炭。
通过这一个故事,我想起一件以前看到的往事;有一次,我看到一个8岁左右的小女孩被一辆小轿车撞倒了。那个小女孩鲜血直流,而那辆小轿车的司机头也不回地开走了。这时,一辆三轮车停了下来。一位20岁左右的叔叔走下车。小心翼翼地把小妹妹抬上车,头也不回地向医院奔去……这个叔叔雪中送炭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
因此我觉得同学、朋友有困难时,应该及时帮助他们,这样才是21世纪的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