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的战争读后感(一)

  文/杨嘉怡

  今天,有幸读了美国作家加里·施密特的《星期三的战争》,读了这本书令我感触很深,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七年级的学生霍林·胡佛在一个学年里的生活和学习经历:每个星期三的下午,班上的一半同学去犹太教堂学习希伯来文,另一半则到天主教堂参加教义问答;作为班里唯一一名基督徒,霍林不得不与严肃的贝克夫人一起呆在教室里。不苟言笑的贝克夫人似乎总在刁难霍林,“罚”他清理黑板擦,打扫教室,整理大老鼠笼子……在种种手段都宣告失败后,贝克夫人使出了最致命的一招——让霍林阅读“冗长”而“乏味”的莎士比亚作品。

  于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在两人之间悄然展开。

  这本书中的主角——一个七年级的学生——霍林·胡佛,在开学的第一天,就被贝克夫人恨上了,可他爸爸因为贝克运动商城要挑一位设计师来设计他们的大厦,要霍林和贝克夫人的关系好起来,否则胡佛设计协会就要破产,霍林也就别想继承他的财产。霍林认为,贝克夫人一直在刁难自己,让自己清理黑板擦,打扫教室,整理大老鼠笼子,野营时还让自己背一大包东西……最总要的是,还让自己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可是,霍林一点也没有埋怨,也许,他会想到这样对自己也没有坏处。

  我从这场“战争”体会到,贝克夫人是一个好老师。贝克夫人虽然对霍林很苛刻,但是却因为他对霍林的苛刻百般刁难,让霍林变成了一个好孩子。

  就像着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说的那样:这不是战争而是成长。


  星期三的战争读后感(二)

  《星期三的战争》讲述了七年级学生霍林·胡佛在一个学年里的生活和学习经历:每个星期三的下午,班上的一半同学去犹太教堂学习希伯来文,另一半则到天主教堂参加教义问答;作为班里唯一一名基督徒,霍林不得不与严肃的贝克夫人一起呆在教室里。不苟言笑的贝克夫人似乎总在刁难霍林,“罚”他清理黑板擦,打扫教室,整理大老鼠笼子……在种种手段都宣告失败后,贝克夫人使出了最致命的一招——让霍林阅读“冗长”而“乏味”的莎士比亚作品……

  读完了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很多,为什么贝克夫人刚开始对霍林恨之入骨,而最后却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刚开始时他们彼此都不了解对方,而后来他们互相理解了,也就是学会了与人相处,所以才能成为朋友。在生活中交朋友也是这样,只有你学会了与人相处,才能有更多的人愿意和你成为朋友。如果恰恰相反,你可能就会一个朋友也交不到。

  我很喜欢故事里的霍林,他坚定,乐观,勇敢,宽容,在“战争”的漩涡中,他一直都是怀揣童真,伴着快乐、开心的度过。

  这本书是一本很令人感动的书,书中霍林和贝克太太,打破了成人与少年世界的代沟。成了无话不谈的的好朋友。(www.lizhi.com)霍林的姐姐为了追求梦想离家出走,背井离乡来到了落基山。我们也要学习她的精神,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努力通过自己的奋斗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觉得贝克夫人是一个好老师,而霍林是一个好学生。读了这本书后,关于爱、理解、宽容,成长等等的解读,或许能对我们有新的启示。

  《星期三的战争》是一本有意义的书,也是一本难读懂的书。需要我们用心去读,用心去感受。


  星期三的战争读后感(三)

  在这个生动有趣的寒假中,阅读使我本来就充实快乐的寒假生活有了更多的意义。

  从《星期三的战争》这本书中,美国这样一个有着许多宗教信仰的社会中,不同宗教的孩子都坐在同一个学校里学习,学校与社会不仅仅给予他们了尊敬,同样也给了他们宗教信仰的自由和空间,那就是这个特殊的星期三,犹太教徒要去犹太教堂学习希伯来文;天主教徒要去天主教会参加教义问答,而主人公霍林。胡佛这个基督教徒由于他们的礼拜只能在星期天做礼拜,所以他只好留在教实和专门管他的贝克夫人一起,不苟言笑的贝克夫人似乎总在刁难霍林,“罚”他清理黑板擦、打扫教室、整理大老鼠笼子……在种种手段都宣告失败后,贝克夫人使出了最致命的一招——让霍林阅读“冗长”而“乏味”的莎士比亚作品……

  “战争”这个词在这本书中意味着对立,成人与孩子的对立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本书的作者就是以孩子的视角来审视这种对立,本来霍林也很恨贝克夫人,可是霍林读的那本莎士比亚的书是贝克夫人给他买的,要知道那本书的价钱贵的是连学校也买不起的;而且霍林也在那本书里学到了很多知识,感受到了和文学大师对话的乐趣。还有很多类似的事情,都能让我们感到贝克夫人对他的关爱。

  这场战争,是主人公霍林和贝克夫人之间的战争,同时也是霍林幼小的自己和成熟的自己的战争。

  通过这本书我认识到:有时候老师和家长让孩子做的事情表面看起来像是在刁难孩子们,可其实老师和家长的真正用意是让孩子们学会真正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技能,所以作为孩子们,也要学会去理解老师和家长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