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雨儿读后感(一)
喜欢读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彷佛微风吹过麦田。
《目送》共由七十四篇散文组成,这是为一本极具亲情、感人至深的文集,还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特别喜欢她写的亲情,抒情、真切、含蓄,并为之深深感动。《目送》是全书的首篇,描写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长,目送父亲的远去。第二篇《雨儿》写患老年痴呆症的年迈母亲,母女情感真心实意,让人感动,第三篇《十七岁》写的是青春期儿子的“独立”,还有《爱情》、《明白》、《胭脂》、《为谁》等等,这些都是写父亲的逝,写母亲的老,写儿子的离,把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铭刻在心,诉诸文字,处处是感同深受的亲情滋味,篇篇有让人沉吟难忘的人生情景。世间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后还是沉寂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过四十后,经历过许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场面,再读《目送》这类亲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别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平静中透露着的哀痛,让人不甘又无奈。清晰地记得孩子在第一次独自骑车去上学时的情景,单薄的身体背着又大又沉的书包,使劲瞪着车子,还不忘挥手向我告别,真的是目送孩子离开,直到看不见。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减少了对自己的依恋,甚至时不时爆发”家庭内战“,上演”持续冷战“,每想到这些,那种抚养孩子过程中的酸楚与无奈,瞬间填满我整个胸膛。孩子啊,只有等你长大了,也身为父母时,才能真切地体会到妈妈的真实心情。
读《目送》,会让我又一次地感受到与父母分别时那种撕心裂肺的哀痛,也会想到时隔几年,千里迢迢去看望父母时,二老那欢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唠的话语。就在去年春节,全家要去苏州看望父母,准备过一个团圆年。但天公不作美,动身出发的夜里下了一场大雪,早晨路上厚厚的积雪让出远门的全家做了难,车票已买好,路又不好走,怎么办?”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的电话早早就打了过来,天冷路滑,安全第一,就不要来了,以后还有机会。但,想要见父母的念头太强烈了,克服种种困难,还是踏上了看望父母的路。等踏进家门,见到父母的一瞬间,所有的辛苦都烟消云散,父母老了,真的显老了,不争气的眼泪夺眶而出,一下子紧紧和父母相拥在一起……
读《目送》总有想流泪的感觉,为逝去的或正在远去的亲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脚步,能留下的就是记忆;读《目送》懂得了对于生命,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读《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目送雨儿读后感(二)
龙应台老师的书我是第一次读,这个第一次为的是更接近别人的心扉在别人的世界了解龙应台。带着有目的的心理去读龙应台老师的文章,现在想想,又怎能获得多大的乐趣呢?以往都是草草的开场,又草草的收场,每每看到头几篇,便已无多大兴致。五一假期无聊至极,拿起了龙应台老师的《目送》,再次翻看。耐着性子,又看到了龙应台老师所叙写的《雨儿》,忍不住感慨万千,感慨时光的匆匆而逝,使原本熟悉的情感顿时变得陌生,感慨尽管时光的匆匆而逝,也挡不住那一份永久的情,永恒的爱。
”我——是你的女儿“。对!我。一个普普通通的女性,因为有了母亲的宠爱,母亲的养育,才有了我后来的感恩,才有了我后来的永不改变的”你的女儿“。反反复复地嚼着这句话,想把这简简单单的六个字读透,却无法透彻爱的力量;想把这简简单单的六个字嚼尽,却无法嚼完这摆在我面前真真切切的情感。大概有太多的感想想要脱口而出,反而成了阻碍,阻碍地我不能出口成章。就像龙应台老师对待她的母亲一样,想用尽自己的感情来跟母亲叙述完自己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有趣事心烦事,却因此成了阻碍,不得不反复停留于”我——是你的女儿“。
面对那个离我身边很近很近的女人,用时间编织的几缕或几撮银丝替代了黑发。面对自己,自以为是的成熟早就已经包囊了原来的稚气。简简单单的六个字”我——是你的女儿“,我很想对她说,自豪地对她说,骄傲地对她说。当真!一切都只是想,想了之后或许会有行动,或许会有”但是“。在这简简单单的六个字面前,我选择了”但是“,选择了去解释,而她继我的选择之后,(www.lizhi.com)她选择了微笑,选择了释然。当我准备说出这六个字时,好像一块小石子,从心中拱出的小石子卡在了我发声的部位,只要我一张口或动嘴,小石子就会如刀割般的疼痛割在我的肉体上。疼痛麻痹了我脱口而出的勇气,使我胆怯地坐在这温室里,在笔与纸间来回着。写完也只敢,将本子甩在她的面前,拍屁股走人,狂奔回房间罢了。
面对母亲,我怯懦了。面对”我——是你的女儿“,我怯懦了。而龙应台老师选择的是不管母亲是否清晰记得自己,依旧用自己热血的心灵感化母亲已逝的岁月。这种热血,是让我敬佩。不,不是敬佩。这种热血,我可以拥有,只是,我害怕拥有。学着,用最真挚的心来学会、汲取。
目送雨儿读后感(三)
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窗外的雨已经停了。这让我不得不想起,在书里,那位母亲轻声的呼唤——雨儿。我不停地在问自己,谁目送了我,我又目送了谁。隔着一条马路,当我回头的时候,是谁在那里,是谁在哪里轻声呼唤我。
人们常常说,三生,可是真的又三生吗?如果又的话,今生的我在不停地被谁目送,来世我又会目送谁?”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真的是如此吗?许多年过去,当我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我是否会在拐角处回过头来,然后笑着对母亲说——妈;或者,我是否也会在母亲悲伤的目送中消失在拐角处?
我记得小的时候,我常常躺在母亲的怀里,听母亲将她那童年的故事,母亲的泪光是启蒙我的明珠。如今,我们两人之间却常常隔着一扇门,我在门里头,她在门外。我却没有勇气打开门……父母养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那是责任。年少时,母亲目送孩子离去,年老时,孩子目送母亲离去。那又是什么呢?目送着,背影消失里,只剩下哀伤和寂寞吗?不,不会的,我相信不会永远都是目送的。我想,我会打开那扇门的,我依旧可以像儿时那样,像儿时那样依偎母亲怀里,尽管母亲不再将她童年的故事了。
在这本书的魅力睿智的文字里,我看见了自己,在叹息作者的哀伤之余,也深深地体会到母亲,我的母亲的那么伤情。我想,许多年之后,等我也是一位母亲的时候,是否也会如此,是否也只是目送?
珍惜可以挽留,不是吗?也许,我现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一句问候,一杯清茶,一个拥抱真的可以让那落寂消逝。也许,许多年后,我目送着母亲离去的时候,我仍然会悲伤、难过,但是,至少不会遗憾,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