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拉格群岛读后感(一)

  让人锥心不已的故事在这部书里俯拾皆是。就像囚徒们在诗里写下的:在古拉格,只有死人笑得出来,因为他们终于解脱了。

  古拉格的婴幼儿死亡率极高,但是勉强活下来的孩子的处境也许还不如早早夭折的同辈:孩子们都睡在地上,午饭只有水和土豆。没有碗和盘子,140人只有一个杯子,只有一盏煤油灯,但没有煤油。在同一章节里,一个保育员讲到她刚到古拉格时惊诧的发现,在那里四岁的孩子只会一些互不相连的单词。他们一般用模仿和哼哼来表达自己。她给孩子们画个房子问是什么,孩子们答:营房区。在房子旁边画了一只猫,没有孩子认得它。接着又画了一圈农村传统的篱笆。“囚犯区。”孩子们高兴地喊道。

  在哈娃故事的两页之前,记录着女犯营房的噩梦:破败肮脏混乱不堪的小囚室里,每天晚上都人满为患。虽然有着男囚不许进入的禁令,但是没人在乎。不仅男人进去,少年犯也进去,十二三岁的男孩子成群结队去里面破处。所有事情自然而然的发生,赤身裸体,众目睽睽,在几张床上同时进行。对于古拉格的女囚来说,只有明显衰老和实在丑陋是仅有的防身手段。——别的什么也不管用。

  极端残酷的现实,让囚犯之间同样充满了血腥的绞杀:两个试图逃跑的刑事犯,一般会戴上一个不谙内情的轻刑犯,他们管这第三个人叫口粮。如果吃完了这个人,还没有逃出人迹罕至的荒野,两个心怀鬼胎的朋友,就会一宿一宿的睁着眼,等待着对方先于自己睡倒了,以便下手;极寒的冬天,有人在晚点名的时候倒下,一群人马上围过来,扒走他身上的帽子靴子裹脚布外套裤子和内衣。衣服扒光了,倒地者的头和手却抬了起来,微弱但清晰的说:太冷了。之后,头又重重落地,两眼终于蒙上了一层薄翳。

  什么样的痛是最深的痛?就是这样用了冷静的笔触,去白描这样毛骨悚然的现实。你穷尽全篇,希望找到一点亮色,一个意外。但是没有。只有无尽的残忍和超越想像的虐杀。作者说,在奥斯维辛,你将死于毒气室,在科雷马,你将死于绝望。

  我想这时候,你会从心里认同这样一个判断:能够产生这样人间惨剧的社会,一定是一个邪恶的存在。能够产生这样人道灾难的制度,一定是一个非人的制度。对于古拉格,不需要哲学性的思考和一分为二的辨识,在古拉格的围墙之内,一切的恶都在坦然的毫无羞耻的呈现着。铸起它的每块砖石都在拷问人类心灵里最基本的善恶,最起码的是非。


  古拉格群岛读后感(二)

  索尔仁尼琴于去年八月份去世,当时《济南时报》用整整一个版面介绍了他的一生。限于个人的无知,知道俄罗斯存在这样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人居然是在他去世的时刻。

  上学期间,提起俄国作家,通常情况下能浮现在我们脑海的作家有: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而我们熟悉的作品一般也只有《海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战争与和平》等。

  我所遇到的老师从未跟我提及过索尔仁尼琴,更没有谈起过他史诗般的巨着——《古拉格群岛》。我想很多老师恐怕都不知道俄罗斯会有这样一个人物,甚至闻所未闻。这更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总是笼罩着让人长久看不到方向的黑暗。

  读完这部巨着,我脑海中一直浮现的是一个老人——衣衫褴褛在没有任何权利而言的状况下,蹲在监狱中吃着那根本无法填饱肚皮的200克发霉的面包口粮,有时甚至因为没有完成生产任务而得不到这可怜的200克。经历了劳改营的种种屈辱,变化莫测的人生经历,索尔仁尼琴侥幸存活了下来,所以才有了他这篇巨着中的“献给没有生存下来的诸君,要叙述此事他们已无能为力。”

  索尔仁尼琴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搜索了大量的纪实材料,为我们再现了一段惨无人道的历史时期。这个倔强不屈的俄罗斯老人,用事实告诉我们南方周末曾经引用过的他的那句名言:“一句真话的分量比整个世界还重。”在当今这个时代,诚实——依然已经像躺在高档商场里柜台内的顶级江诗丹顿手表一样,成为一种奢侈稀缺品。

  限制思维和仇恨教育会锁住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在控制了意识形态之后,很多人就很难跑出别人为你画的小圈圈。(www.lizhi.com)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盲从就会像发酵一样扩散开来,愚昧的扩大再生产也就见怪不怪了。前苏联,这个曾经被我们誉为指引方向的国家,在斯大林统治的暴政期间,居然可以将灾难也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中国,苏联有大清洗,我们有文革,灾难居然可以一脉相承,这是我们的前辈遭受的难以抚平的创伤。没有赶上动荡的年代,我们是幸运的。那个时候,生命随时都有可能不保。法律在睡觉的时候,法官就是我们的敌人。斗争还没开始,你就输了,而且输得一塌糊涂。幸运一点的保住了性命,而不幸的则永远不可能再有说话的机会。犹豫畏缩,束手无策,听天由命是那个时代人们普遍的真实写照。乖戾的命运会让一个人丧失最基本的善恶观念,基于这种情况,人性的丑陋就暴露无遗。夫妻之间、父子之间等反目成仇互相揭发的丧失人性的丑相,苏联与中国曾经何止是似曾相识,简直就是一母同胞。

  读了《古拉格群岛》后我对高尔基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有了新的认识,以前是根本不存在这种思想的。这个曾经写过《海燕》的作家,在视察完劳改营后没有写出真实的惨状,而是做了当局的谄媚文人,高尔基在临终前的惨景也算是对出卖自己良知的一种惩罚。一个知识分子如果在关键的时候丧失了良知,灵魂就足以永远定格在耻辱的阶段。

  对专制的暴君歌功颂德者,在历史被还原的时候不仅会显现出其丑陋,甚至会让他的后代蒙羞。对世界各族人民的父亲斯大林的称颂,现在看来是如此的荒唐,可在那个时代却是如此的正常。连一个工厂开会,结束时都要有格式化的祝福词,然后是长时间热烈的鼓掌。由于一个厂领导鼓掌鼓到胳膊受不了了,才号召大家停止鼓掌坐下。第二天就以其他罪名入狱,而且检察官最后告诫:永远不要第一个停止鼓掌。第一个停止鼓掌不是罪名,可是却因为这个而进入了监狱。

  那些诚实善良的人,因为不愿意犯罪却被当作罪犯来对待。在惨无人道的肉体摧残和精神折磨下,是什么东西在这绝望的路途中支持这些人活下来的?那不是信仰,而是仇恨所带来的希望。

  历史已经远去,时间会让灾难造成的伤痛在逐渐淡化。不尊重生命的人即便再怎么美化自己,历史终要被还原。回想现在的状态,别人以为我在梦幻的家园,我则认为别人在偏见的国度。在索尔仁尼琴逝世一周年之际,把读完《古拉格群岛》后的感受写出来,以纪念这位卓越的知识分子。


  古拉格群岛读后感(三)

  前几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阅读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索尔仁尼琴爷爷的名着《古拉格群岛》。

  这本书讲的是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国家,有一个叫古拉格群岛的地方,那里人们生活得非常非常的自由,每个人都有花不完的钱,他们的领导人是大家非常非常公正地选出的,而且会为大家尽心尽力地服务。但是有一群坏蛋,他们说这地方一点也不好,于是他们想尽了方法做坏事(包括破坏机器,破坏农田,宣传反动遗传学,投降敌人等),于是最后他们全部被打败了,于是大家又过上了幸福快乐无比的生活耶!

  从这本书里我得到了以下几点心得:

  那就是,小朋友们千万不能说谎话。我们的天是蓝的,花是香的,社会是和谐的,领导人是为我们服务的,老虎也是真的,如果说谎的话鼻子是会变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