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正能量读后感1500字(一)

  第一看到“正能量”这个词是在2012年的《心理月刊》期中一期的封面上,很大很醒目的三个字,虽然没有看内容,但以我那点微薄的心理学知识也知道应该是一切积极向上的、乐观的能量。再后来,“正能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的视线中,再到后来的这本学校发的《正能量》。不知道是书名成就了这本书,还是这本书掀起了“正能量”的热潮,反正“正能量”是火了

  什么是正能量?书中指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正是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开始了正能量探寻之旅。从带着好奇的心情捧读此书,到对“表现原理”的神奇感到怀疑,再到被那些有趣的科学实验所吸引,尝试跟着做一些练习,发现好象真能发生一些改变。当然,我并没有照作者的话把这本精美的书撕烂。

  本书中的一个核心理论也是支撑后面一系列实验基础的是“表现” 原理。可是究竟什么是“表现”原理呢?“表现”原理应该就是詹姆斯关于情绪的理论:行为决定情绪,人们可以同通过对某种情绪的表现来获得相应的情绪感受。比如,我们不是因为快乐而微笑,而是因为微笑而快乐;我们不是因为看到熊害怕而逃离,而是因为我们逃离所以我们才害怕。或者像詹姆斯曾经说过的那句名言:“如果你想拥有一种品质,那就变现得你像是拥有了这个品质一样。”我们暂且不去讨论行为和情绪到底谁决定谁,更不用考证“表现”原理是否真的无所不能,我们只需要知道,人的行为影响人的思想和感觉,这一简单的理念激发产生了一系列快速、简单、有效的方法,帮助人们变得更快乐、更自信,让生活变得更美好。这些方法不需要改变我的思维方式,而需要我突破旧有的条条框框,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最终激发出内心的正能量,这是本书的核心内容。

  在本书的第1到3章里,主要为我们介绍了支持“表现”原理的一系列实验:比如快乐是可以创造的,爱的正能量是可以被创造的等等。相比较,我觉得后面的三章的时效性则更大一些,可操作性也更强一些,有些内容对我们的习惯做法有着很大的冲击:冲击一:比如对奖励的有关研究,通过奖励学生,其实是在鼓励他们表现的自己并不喜欢读书,结果,如果不再有奖励的话,人们往往会不再做哪些之前获得过奖励的行为,因此奖励甚至会起到反作用。短期看来,奖励机制是有效的。但是,长期看来,相关组织不得不持续提供特别的奖励措施;一旦奖励没有了,人们的动力也就烟消云散。如果真如研究者实验所证实的那样,我们对我们的学生又该采用什么样的激励方式呢?

  冲击二: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改变人们的想法就能够改变人们的行为。”我们平时也是这么做的,所以我们在孜孜不倦、谆谆教导着我们的学生。而2008年,杜兰大学的研究院进行的历时两年,涉及全美36所学校中的数千名学生的有关体育锻炼的实验则又否定了我们的这一做法。既然语言的作用是如此的苍白无力,那么我们平时对学生的絮絮叨叨又有多大的作用呢?而这些絮絮叨叨我们班主任老师干的最多,说了这么多效果怎样呢?可是我们能管住我们的嘴吗?尽量不说或者少说。

  当然,我想这样的冲击还不止这两个……

  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这本书提供了一些简单有效的方法:对于离了电脑不能工作的我们来说,如果你想更有毅力、更有正能量,就把你的电脑显示器调整到略高于自己的视线吧;作出小小的承诺,你就很可能会做出大大的改变;交叉双臂、收紧肌肉或者坐直了,你就能在遇到苦难时更有毅力;表现的不再是习惯的俘虏,你就会突然发现其实戒烟、减肥并不困难;把家里多放点柔软的家具,也许遇到问题夫妻双方更容易解决呢;穿衣方式直接影响着你对自己的判断,所以我们穿的漂漂亮亮不光是给别人看,最重要的应该是自我感觉良好,这样我们做事情才能更加成功,内心充满正能量(我想喜欢穿高跟鞋的女人会经常穿主要是自我感觉良好才愿意受那份罪吧);开始做出强有力的动作,我们就更加有自信;如果你像我一样有拖延症,比如这个读后感是我在上班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完成的,那就应该表现的好像你对自己将要完成的事情很感兴趣。花一点时间开始做那件你一直在逃避的事情,然后你会突然发现你很想完成这个任务,就像我一样,开始写了,我才觉得对这本书,我其实有很多想说的……

  每一个作者的观点都只是一家之言,特别是对于心理学这个门派众多的学科来说尤其如此。在读本书第一章开头的时候我是极其反感这本书的,在吹捧伟大的心理学之父詹姆斯的时候,贬低了其他同样伟大的心理学家,比如冯特、弗洛伊德等。我还清楚的记得我大学一年级在第一本心理学专业书籍上学到的那句话: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由德国哲学家、生理学教授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把自然科学中所使用的方法应用于心理学的研究,直到那时,心理学才开始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对于冯特的贡献,应该是开创性的。而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梦的解析也有一大批的追随者。可是对于伟大的詹姆斯的有关理论我印象并不深刻,所以我又从新翻阅了《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史》,想看看这位伟大的心理学家的理论是不是真的如本书所写到的那样。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当然,对于纷争一直不断的心理学来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既然行动的力量如此巨大,那么我们就赶快行动吧。行胜于言。“表现原理”的魅力就在于行动。收紧肌肉,你就会立马感到意志力;挤出微笑,你就会感到快乐;站直了,你就会变得更加自信。每个人需要作出的改变不尽相同,或许,我们要作出的不只是身体语言的改变,更包括一些我们一直想做,却总是拖延的事情。今天,就着手开始学期初哪些纷繁难缠的工作吧,或是出去进行体育锻炼。不管是什么,今天就开始作出一些积极的改变吧,哪怕只是从一个微笑开始!

  胡适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在追寻幸福的道路上,也应该如此!


  员工正能量读后感1500字(二)

  还记得去年底学期末的时候,我们的谭组长发来一条短信通知,内容大致如下:“请你在×月×日前上交×××表、×××表和×××表的电子版和纸质版,上交完后到某某某老师处领取新年礼物一份。”这份新年礼物,就是富有启聪特色、全校人手一本的假期读书作业——《正能量》。

  这真是一份相当讨喜的新年礼物,相比于以往那些什么《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学校的挑战》等等一板正经的教育专着,这样一本光是听到书名就足以让人精神一振,充满自信、活力与希望的心理学通俗读物,实在是很应新年喜庆欢乐、万象更新的景。激发正能量,塑造新自我,真好。在准备放寒假的那些天,常常看到老师们双手横抱《正能量》于胸前,昂首挺胸大踏步地走在校园里,眼里满是对美好假期的热切期盼与憧憬,让我仿佛就看到一股“正能量”正从那本包装鲜亮醒目的书里汩汩发散而出。原来真的就如书中所讲,微笑,大踏步走,抬头挺胸,这么简单,就足以传递正能量,提升快乐和自信心。

  但是,实话实说,一个寒假过去,这本《正能量》我真的没有好好看完。刚发下来那几天,我试着翻了一下前面几章,我发现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沉下心来好好地看。光是浏览一下那些小标题,什么“大笑吧,像不曾受过伤一样”、“如果你想变得快乐”、“真正的爱”、“寻找真爱的历程”、“快速爱情试验”、“如何收获爱”等等,我就觉得这完全不符合现阶段我的阅读兴趣和心理需要。我觉得我当下的生活不乏快乐,已经为人妻母的我也不再需要费心费神去学习如何寻找真爱、收获爱情,对什么“快速爱情试验”也兴味索然。再翻看一下那些不时出现、特别标注的红色字体的内容,什么“将大的画像挂在家中显眼处,小的画像放在钱包或钱夹中,让它们时时提醒你记得微笑。催生正能量,就是那么简单。”(P16),还有“实验参与者表现得越快乐,快乐的情绪就会越来越强烈,正能量越积越多。那些微笑的人感到更快乐了,而那些大笑的人简直是兴高采烈……”、“正如微笑能让你感到快乐,表现得像发生了什么开心事一样,也能让你得到与真心大笑同样的效果。所以,请笑起来吧,像不曾受过伤一样,只要嘴角轻轻上扬,体内瞬间就会充满正能量。”(P30),诸如此类,我就更感觉这类心灵鸡汤式的文字不对我的胃口。

  所以,这个寒假里,《正能量》就这样被我束之高阁了,直到开学前两天,迫于开学集会当日“现场随机抽取分享读后感”的压力,我特意躲进佛大校园冷清的自习室,埋头苦读,以超乎我平常阅读速度的高效率,看完了书中的第四、第五和第六章,并且奋笔疾书做了几段笔记。

  与前面的章节相比,后面三章我感觉还算比较有味道。贯穿全书的“表现”原理,“行动影响信念”的观点还是比较让我有所感触。(www.lizhi.com)回想过去的一年,我特别感慨于我自身的一个变化,那就是我突然爱上了读书,见缝插针的读完了好几本书,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的事。看了《正能量》中“行动影响信念”这一理论,我蓦然发现我的这一个转变,其实也恰恰印证了这一理论。我就是在不知哪一天的哪一节空堂上,突然决定不再上网瞎逛不再挂着QQ漫无目的地流连了,不如打开电脑里下载已久的那些电子书看看,或者翻一翻放在办公桌的屉子里一直没来及打开的那几本书,就这样,一发不可收拾,越看越着迷了。原来,网络不是必不可少的,走进书本会有更充实丰厚的收获;改变惯性的生活方式,建立更加积极健康的习惯,也并不是那么难,只要行动了,就会发现原来自己可以做得更好,换一种方式的生活竟有别样的乐趣。这一个寒假里,家里人来人往不断,小屁孩哼哼唧唧身前身后绕,没想到我却抓着那些滴水难进的时间缝隙,硬是把一本400多页的高尔泰的《寻找家园》从头到尾看完了,再加这看了半本的《正能量》,也算成绩不俗。Action, just action。行动影响信念,真的就是这样,我现在简直觉得,要是一天里没看上几页书,这一天就像是没有好好活过一样。

  联系到我们的工作,我想道理也同样是相通的。对于那些我一直想要下点功夫去琢磨研究的课堂现象,那些时常浮上心头不得其解的特殊学生的行为表现,那些应该有更好的方法去改善的教学效果,诸如此类,与其总是在想我需要积累更多的日常观察和实践素材才能开始研究,我需要在实践中摸索更多的经验才能更好地去改善教学,不如随时投入行动,不要给自己找借口,用行动去观察,记录,思考,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反复试验和探索,如能这样,我相信自己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会有全新的认识,对工作的过程会有更加积极正向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