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这本书时我有一股强烈要看的冲动,我一直以为中国教育最需要一股新理念,不要一窝蜂地都去谈欣赏激励教育了,《中国教育最需要的新理念》读后感。但是坦白说当我看到不到三分之一时,我相信,的确我看不下去了。这的确是一种理念,但是它既谈不上新,更谈不上中国教育最需要的。因此这本书的名字定为〈我的教育理念〉再恰当不过。
这本书的内容让我想起了小学生守则上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对一些人看起来很重要,很有意义。但是这些人肯定没有小学生。首先,我承认,他写得很全面,可能写得内容,自己都感动得不得了,但是我认为这是一个脱离教育实际的人;这是一个违背了毛泽东哲学理论中“实践出真知”基本原则的人;这是一个讲得头头是道但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人。其次,我觉得给我成长帮助最大的是〈班主任之友〉的杂志,上面的例子大多不是编的,对碰到问题学生,上面给出的方法大多的时候用起来效果还不错,而这本所谓的中国最需要的新理念,却让我越看越糊涂了,越看越不知道如何去做了,你想在我(一个中学美术教师)一直想着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际专业水平,但是这本书的第十三页去告诉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不是培养为社会服务的人才”,我相信这样的任务,其他教师我不知道,反正我真心虚,在下确实无能为力,还是先学会怎么样教学生画画吧!最后,我觉得上面的一些教学案例,有一些不是编的,第一个理念“教育需要纯正的教育”中的案例如果是真实的,它就告诉我们不要整天把表扬激励教育挂在嘴上了,是的在教育中,表扬鼓励激励是重要的,但是它就像胡萝卜一样,不能给学生太多,一个整天表扬学生的教师不被学生认为虚伪才怪呢!第二个教育理念“教育应该面向每一个人”的教学案例,我觉得从书上看到的再多不过了,唯一改变的是名字的不同而己,味同嚼蜡,第三教育理念“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教学案例,名字为“一切从做人开始”,我承认,我逼着自己看下去的,上面的一句话让我唏嘘不己,“是什么使他们的孩子有了这么大的转变呢?这要归功于学校开展的做人的教育”如果一个孩子因为一次春游,因为学校开展了做人的教育,那么这本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把这个深圳市罗湖区锦田小学的做法印成一本书,让我们看看吧,读后感《《中国教育最需要的新理念》读后感》。
我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对学生有帮助的老师,能在教学的时候多总结那一种教学方法更有效,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更容易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与实际动手能力,而不是整天想着如何去培养人,我觉得在课余我能教给他们扔拉圾时看清楚那边是可回收的,那边是不可回收的,用过的电池不要直接丢在垃圾桶里等等,这些专家们看不上眼的小事,我能让他们注意到我觉得也就知足了。
《中国教育最需要的新理念》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家庭教育最欠缺的是理念读后感(二)
五月份本人读了《教育新理念》,深深体会到,现代教育思想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张扬个性,教育新理念读后感。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越来越成为教育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我认为,一个人个性成熟和成长的过程,是基于个体体验的过程,为培养有个性而又全面发展的人,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就必须十分注重学生的个体经验。给学生充分的“个体经验”,要求学校教育要有强烈的“个体意识”,必须把学生作为有个性差异的个体看待,而不是把他们作为一个整齐划一的所谓“整体”,要在工作中具体地处理好“尊生与爱生”、“差生与差异”、“行为与品行”、“学会与会学”等关系。
1、尊生与爱生。“爱学生”是教育工作的前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每一个学生都希望教师和家长的爱建立在对他们尊重的基础上。他们希望能有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所以学校必须以“尊重”为前提实施教育。
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人格。教师应该有民主作风,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深信其发展潜能,以真诚的态度感染学生,以平等的交流对待学生,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尊重学生,还要尊重学生情感。教师要善于真正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尊重并保护他们的隐私,特别要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的愉悦。尊重学生,核心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只有这样,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才有可能。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变化着的人才,而不是仅仅基于现在的需求来培养人才。
教育的目的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师应当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以形成学生的独创性,在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上,要把个性的多样性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一种财富来加以接受,尊重学生的个性,就是尊重学生的未来。
2、差生与差异。在崇高个性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处于同一年龄层面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知识储备、行为习惯、智力水平、身体素质、个性品质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但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潜能,关键在于潜能被发现、被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从这个意义说,学生之间只存在差异,而不存在所谓“差生”。人的潜能是多元的,有各自的优势。“差生”与“差异”,虽然只有一字之差,(www.lizhi.com)但却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只有在后一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才会热情地去关心每一位学生,耐心地去指导每一位学生,仔细地发现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善意地去赞美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工作才会更有情趣、更有奔头、更有价值。
只有正确地认识学生的差异,我们才有可能给所有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机会和空间。否则我们的学校教育只能按一个模式培养所谓的“精英”式人才,不仅剥夺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权利和发展可能,而且也抹杀了“精英”们的人格和个性。
3、行为与品行。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要求我们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注意区分“行为”与“品行”。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强,其根本原因在于抽象口号太多,具体要求又太高,经常将学生行为规范方面的问题上升到道德品质问题。这种做法拉大了师生间对话的距离,使学生产生对抗情绪,从而使德育工作流于空泛和形式。其实,在校的中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时期,他们在行为为规范方面出现一些偏差是难免的。当然,行为规范的偏差积累起来,会导致学生的“品行”问题,因此我们要对学生身上出现的不同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说教、引导工作、引导工作。从另一个角度看,有时缺点背后往往蕴藏着潜在的求知欲、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所以教师首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允许学生有缺点,并给学生有自我反省和改正缺点的时间和机会。
在纠正学生的行为规范偏差时,我们必须十分注重学生的个体体验。使外在的教育内化为他们的内在的情感体验。
4、学会与会学。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变“提问”为“设问”,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因此,我们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鼓励并赞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善于找到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中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收集资料和信息。教师还要有容忍、接纳学生不同意见和答案的雅量。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挖掘“疑点”,巧妙“布白”,设置“陷阱”使课堂产生无穷的意味。
要合理设置问题梯度,要真正让每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就要有不同层次的场景问题,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问题层次上展开思考。
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信息的激增。这使得一个人掌握了多少知识变得不那么重要,而人的学习能力越来越受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未来的文盲是那些不会主动寻求新知识的人,也就是不会学习的人。所以当今的学生光学会一些知识是不够的,关键是要学会学习,也就是会学。所以学校教育应该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善于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