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名家思想》读后感

  文/梁文硕

  今天偶然间看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人问一位老人:“你总是在学习,通过学习,最终得到了什么?”

  老人答:“什么都没有得到。”

  再问:“那您还学习做什么呢?”

  老人笑答:告诉你学习让我失去的东西:“我失去了愤怒、纠结、狭  隘、挑剔和指责、悲观和沮丧。“

  失去了肤浅,短视和计较,失去了一切无知、干扰和障碍。

  学习的真谛不是为了加法,而是减法!

  提升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而是放下!

  生活中,无论我们从事的什么行业,都会遇到困惑、问题、压力......,那么如何解决呢?其实那个小故事就告诉了我们答案---读书。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一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通过这样一个教育故事给我们揭示的,那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后,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这个故事直接告诉了我们:“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使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同时这个故事也回答了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的问题,那就是---读书,利用读书来延展我们的时间,绝对时间是有限的,但是相对时间是无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