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伞》读后感

  文/陈士同

  不足千字的微型小说《雨伞》,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写的一篇独具风味的作品。小说沿袭作家写作《雪国》《伊豆的舞女》时的一贯风格,描写一对青年男女朦胧的爱情,温情而不事张扬。品读作品,全文充斥的暖意,让人很容易被两个主人公缱绻的爱意感染,不知不觉会沉浸其中。

  微型小说不需要宏大的叙事结构,不讲究复杂的人物关系,也不苛求激烈的矛盾冲突。篇幅短小精悍、文字洗练的文本形式蕴涵着丰富的意蕴,认真咀嚼品味,如饮甘冽的山泉,令人陶醉。虽然是微型小说,短小的篇幅并非意味着不遵循小说创作的体式要求。作为“生活的百科全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成为作家构思故事,寄托意图的媒介。有了故事按照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取决于作家透析社会人生的视角。川端康成撷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段,聚焦一对年轻人朦胧而唯美的爱情。对最为古老的文学母体之一的爱情主题的表达,有山盟海誓,海枯石烂的语言宣誓;有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的望眼欲穿的等待;有纵身赴清池后,自挂东南枝的不离不弃;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相依相随.....但《雨伞》中没有那些传统方式的直白表达,而是以一种欲说还休的含蓄,诠释出至纯至美的爱情的干净与纯粹。

  为了增添小说的唯美与浪漫,作家把故事放置在一个“雾一般蒙蒙的春雨,虽湿不透全身,但粘在皮肤上,还能觉出湿来”的“沾衣欲湿杏花雨”的春天。蒙蒙细雨似牛毛花针在空中密密斜织,围筑起亦真亦幻的唯美境界。如丝的春雨要么写满愁绪,要么承载满满的浪漫。很显然,川端康成笔下的春雨虽有戴望舒《雨巷》的外在神韵,但不是凄迷而充满淡淡的忧伤,而是一种把两颗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的心牵扯在一起的隐形磁力。因为有了雨,才为道具“雨伞”的出现提供可能;因为一把伞,两个年轻人才会有了近距离的相依相随。至于行走间在雨伞下矜持地保持着距离的“欲迎还拒”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刻画,为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因篇幅所囿,简单的故事——男孩的父亲要远行,男孩带着恋人到照相馆与父亲一起照相,以留作纪念——叙述就无需千头万绪的人物关系。从叙述的故事看,少女和男孩是主角,是作家着力刻画的对象。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传统的表现手段不外乎有直接的刻画和间接表现。不论是直笔的着墨,还是曲笔的衬托,殊途同归,都是尽可能地把人物的性格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川端康成为了让笔尖走出来的人物鲜活而充满灵气,没有借助托云烘月的手法,而是抓住典型环境中人物的独特心理活动和一些极富表现力的细节进行精雕细琢地刻画,让人物给人一种呼之欲出之感。综观全文,主人公之间自始至终没有多少语言的交流,更多表现的是一种动作的距离和内心的渴望。“少年总想把伞移过去给少女挡雨”,而少女“尽管挨淋”,“总是想从雨伞下溜走”。但内心里,少女“想过自己用一只手扶着伞把”。当少年“难以启齿地说出‘请过来’,然后让少女靠近过来”。人物的语言不多,但寥寥数语把淡淡的羞涩、唯美的情境与人物内心的矛盾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来。路途中,两个人的羞赧与矜持透射出各自内心的“斗争”;照相馆照相时,同样没有过多的言语交流,更多是通过眼神和动作。这种“心有灵犀”的默契,让两颗心靠的越来越近。——少年一句“你的头发是不是.....”,话音未落,“姑娘无意中抬头望了他一眼,顿时两颊绯红,明眸里闪烁出欣喜的光芒”。

  爱情是美好的,对两个年轻人来说,这是他们尚未开垦的神圣而充满无限遐想的领地。“异性相吸”的生物本能,让他们对彼此在内心中都充满了对对方的好奇,而彼此间强大磁场的作用,让他们在面对彼此时,有时候表现的局促而无所适从。“小伙子把扶在椅子靠背上的手指轻轻地碰着姑娘的外套,通过手指感觉到她那微热的体温,小伙子仿佛感受到了紧紧拥抱着姑娘时的温暖。”——初次触及女性身体的感受是美好的,是销魂的,甚至让少年觉得少女此刻正毫无遮拦地站在自己面前。尽管着墨不多,但这种原始本能的反应把少年在特定情境下独特的心理感受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当然,这种对异性的渴望,不是原始生物的本能,而是一种未受尘世玷染的纯粹与澄澈。正是这份澄澈,让传统的爱情具有了更为厚重的张力。

  爱是相互的,爱的表达也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同心相惜”。在爱情面前,少年似乎表现出羞涩和隐隐的胆怯,所以面对女孩子时,始终表现出缩手缩脚,“小伙子将脸藏在伞内,这雨伞与其说是挡雨,倒不如说是他来到姑娘家的铺面前时,为了遮羞而打开”;与之相反的是,在爱情面前,女孩子虽然带有些许的矜持,但在男孩面前却积极主动得多。“瞧见小伙子来到家门口时,她连理一下头发都顾不上便跑了出来。”“但是,在男子面前,她又过于羞涩,连拢拢头发的动作都做不出来。”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的发展,两颗原本保持距离的心慢慢贴近。再次照相时,“两个人就很自然地一块儿坐在了椅子上”。肉体的靠近,灵魂的相惜,当 “伞已经被先走出门的姑娘拿在手里了”,而且“姑娘也不大愿意交给他”时,一对恋人,“似乎一下子变成了大人,像一对夫妻似的走回去了”。

  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展示了一对青年恋人纯洁而美好的心灵。爱情不需要多少言语的表达,一颦一蹙间传递的默契,诠释着心心相印的两颗心的无缝对接。《雨伞》简省的文字,对人物心理进行细致入微地刻画,随着时空距离的拉近,两个纯洁的灵魂组成合体。温婉的笔触似涓涓细流般流淌,对细节的抓拍,环形结构的安排,加上惟肖惟妙的心理刻画,让短文充满了诗情画意之美。当然,作者以“电报式”的结构方式组材,以“冰山原则”构思表达,让文章外溢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独特文学韵味。如果把文章蕴涵的意蕴与作者的人生际遇相结合进行观照,川端康成的《雨伞》除了书写爱情,当还有更为丰富的思想寄托。


附原文:

  雨伞

  川端康成

  春雨似雾,虽然不会濡湿,却会沾润人的肌肤。跑出门口的少女看见少年的伞,这才察觉:

  “呀,下雨呐?”

  少女正坐在店门前。少年撑开雨伞,与其说是为了挡雨,莫如说是为了掩藏自己走过 少女面前时流露出来的羞涩。

  但是,少年默默地将雨伞移过去给少女挡雨。少女只有一侧肩膀在雨伞下。尽管挨淋 ,少年却难以启齿说出:“请过来”,然后让少女靠近过来。少女虽然也曾想过自己用一只手扶着伞把,但总是想从雨伞下溜走。

  两个人走进了照相馆。少年的父亲是个官吏,即将调任远方。这是为他拍的临别赠相。

  “二位请并排坐在这儿。”摄影师指着长椅子说。

  少年无法同少女并肩而坐,就站在少女的背后。为了让两人的身体在某一点上接合起来,他把扶着椅子的手指轻轻地触模少女的短外褂。这是他初次触及少女的身体。透过手指传导过来的微微的体温,使少年感受到一阵似是紧紧拥抱着赤身少女的温馨。

  这一生中每逢看到这帧照片,也许就会想起她的体温来吧。

  “再照一张好吗?二位肩并肩,把上半身照大些。”

  少年只顾点点头。

  “头发……”少年对少女小声地说。

  少女猛然抬头望了望少年,脸颊倏地绯红,眼睛闪烁着光芒,充满了明朗的喜悦。像孩子般乖乖地碎步走到了化妆室。

  方才少女看见少年经过门口,顾不及整理一下头发就飞跑出来,头发蓬乱得像是刚摘下游泳帽似的。少女一直为这乱发耿耿于怀,可是在男子面前连拢拢两鬓的短发修饰一下也觉着害羞。少年也觉得,如果对她说声“拢拢头发吧”都会羞辱少女的。

  向化妆室走去的少女那股子快活劲儿,也感染了少年,喜悦之余,两个人理所当然地互相偎依坐在长椅子上。

  刚要走出照相馆,少年寻找起雨伞来。忽然看见先走的少女已经手里拿着那把雨伞站在门口。少女发现少年望着自己才意识到自己是拿着少年的雨伞走出来的,她不觉一惊。这种无意识的举止,难道不正是流露出她已经感觉到“那是他的东西”了吗?

  少年难以启齿说出“让我拿雨伞吧”,少女则无法把雨伞交给少年。然而,此时此刻两个人与在来照相馆的路上迥异,突然间变成了大人,带着夫妻般的心情踏上了归途。这仅仅是关于雨伞的一桩韵事……


作者简介

  自题肖像:陈士同,普通不能再普通的名字,现任教于安徽省霍邱中学。1993年踏上三尺讲台时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深怕因自己的浅薄鄙俗误人子弟。为了守护阵地的神圣,始终以敬畏之思精耕细作于自己的“三尺薄田”。尽管没有出现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没有硕果累累的收获,但“尽吾力而无悔”的砥砺,这些年还是惊喜不断,收获满满。

  一双中度近视的眼睛借助高科技的工具——近视眼镜观花开花谢、潮起潮落,赏云卷云舒、日出月起;一副稍显笨拙的大脑,谨记先哲“我思故我在”的教诲,在世事变迁中思考自然、社会与人生,在古今中外典籍中品评文字。精神的徜徉,灵魂的漫溯让生活与人生不孤单、不落寞;一支笔,没有优劣与品性的高下,随手拈来,信手涂鸦。稚拙的文辞,浅陋的思绪,短视的目距交叠催生的是一篇篇不合时宜的文字。过了愤青的年龄,没有对宏图大志追幕的雄心。在观、思中“独抒心灵”,借助“稍显叛逆”的文字“吾手绘吾心”。没有酣畅淋漓,只有真实的表达与呈现。之所以如此,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还没有扮演“帮闲、帮凶”的角色,还没有沦落到“臣民、子民”的地步。

  师者,不是以物质的丰盈和贫弱加以估定,而是以知识的播撒,思想的滴灌,灵魂的唤醒为“操刀”的媒介。在引领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自己的成长也是必须完成的使命。耕于杏坛,闲暇时“捻断青丝赋文辞”。多年来,虽没有成为各大专业期刊的常客,但拙文不时占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月刊》《学语文》《教学考试》《考试》《教师博览》《班主任》《语文教学与研究》等刊物的一席之地。当然,所有的得失都已经过去,对“苟活”的后来者来说,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生活的清清爽爽、明明白白。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误了卿卿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