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巅》读后感(一)
除了读小说之外我就没有那么认真的去看一本书,而且看完了意犹未尽,想着尽快看完再翻看一遍细细品味,这本书就是《浪潮之巅》。《浪潮之巅》是一本难得的关于IT行业的好书,重点讲述的是硅谷IT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变迁,分析了一些曾经辉煌的公司走向衰落的过程和原因,并讲了关于风投的有关知识,里面披露了很多知名IT企业的很多发展过程中的细节。其中有科技巨人微软、苹果、惠普、IBM、AT&T等大公司的兴衰历程,也有对整个世界IT发展史的宏观叙述,还讲述了几个重要的商业模式、国际金融机构和世界经济操盘手。全书观点宏观而不空洞,跨时绵长而不累赘,故事传奇而不虚浮,评论精彩而不偏颇,是一部难得的IT业巨作。对于非IT从业人员来说,这本书读起来几乎没有什么阅读门槛,只要当作一本小说来读就可以了,就跟看《故事会》似的。对于IT从业人员来说,从这些传奇故事中吸取教训,开拓视野,无疑对于今后的事业会有很大的帮助。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IT行业的发展历史知之甚少,基本上是从无到有的感觉,这也算是一本“相见恨晚”的好书。看完这本书我感觉我们不去改变世界,世界将会改变你,即使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是也不要坐以待毙。IT行业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律,同样适用于我们的生活、工作。
首先,创新精神是企业发展的源泉,这一点在IT企业中表现得格外明显。在美国,IT业的灵魂就是创新,没有创新就不会在他们那里生存下来,就会被淘汰掉。而我们国内的IT行业几乎看不到什么创新,而且还有很大一部分软件公司靠着政府活着。大部分原因在于,传统行业的创新往往是“微小”的,而且大多是在产品层面进行。而IT行业的创新则是革命性的,大多数需要在思想层面产生变革。“胜不骄,败不馁”,在发展的高处时要放眼未来,不能固守着自己的地盘,不去创新,安心享受,最终断送了前程。有很多企业不是死于忧患,而是死于安乐。
其次,要保证创新,公司的体制非常重要。这就如同一个国家,它的体制决定了它的发展。作者在阐述企业的这个“神经网络”时,分析透彻,洞察了企业长期健康生存动力,企业就是靠着创新和体制这两部马车的拉动。 Google的崛起,苹果对移动互联网行业的重新定义,以及当下以Facebook和Twitter为代表的社交网络的流行,无一不是巨大的创新。而创新背后的人才体制、分配体制、管理体制的变化,是创新能够成功,并且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钱不是万能的,技术不是万能的,如果没有良好的体制保障,赚钱的生意有可能做成赔钱的,再好的技术也无法转化成生产力。
最后,敏察质变契机的能力。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来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以,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我们就要果断地不失时机地突破其范围和限度,积极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质变的契机需要决策者敏锐的察觉能力并付之行动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能力,这种能力也不是与生俱来,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这个就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当我们专注于某件事的时候总能发现它存在某种规律或者问题,从中我们能找出改变它的办法。当然量变积累到质变也有外因的影响,这种外因真是社会的需要。手机的发展就是这个例子,手机从开始的模拟手机发展到数字手机,再从数字手机发展到智能手机。每一次的质变都是为了迎合社会的需要,这种需要正是一种质变的外因。这样的契机往往只是在脑海闪现,能不能把握,这是取决于一个决策者的阅历、智慧。
说了那么多,总结起来我觉得一个企业要想能够长久生存,必须具备不断的创新、完善的体制以及敏察质变契机的能力,三者互相关联,互相促进。突然感觉我们是不是太关注自己的生活,却忘了抬起头来看一看剧烈变化的天空。即使我们不能在IT行业的浪潮之巅,也不需要去感慨,毕竟能在IT行业浪潮之巅的人是少数。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在自己现有的工作岗位上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浪潮之巅。我相信浪潮也是事后总结的结果,没有人能百分百确定自己的航向就是下一浪潮。以史为鉴,方知兴替。
《浪潮之巅》读后感(二)
《浪潮之巅》,是一本难得的好书,重点讲述的是硅谷IT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变迁,分析了一些曾经辉煌的公司走向衰落的过程和原因,并讲了关于风投的有关知识,里面披露了很多知名IT企业的很多发展过程中的细节,浪潮之巅读后感。由于书是断断续续地看的,持续了有两三个月,很多当时很清晰的印象已渐渐变的模糊,简单的写几句吧。
1、伟大的公司都不是从一开始就伟大的,很多的创业就始于民房,车库,之所于后来变得伟大,取决于他们的经营战略、技术和坚持勇往直前的勇气。
2、伟大的公司都是在挫折中成长起来的,在灾难面前能够起死回生,练就了一身抵抗风雨的本领,才能走得更远。
3、企业经营者的战略很重要(www.lizhi.com),商场如战场,小心“一步走错,满盘皆输”的局面。
4、硅谷是盛产奇迹的环境,硅谷不断创新的气氛造就了硅谷的辉煌。
5、“胜不骄,败不馁”,在发展的高处时要放眼未来,不能固守着自己的地盘,不去创新,安心享受,最终断送了前程。有很多企业不是死于忧患,而是死于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