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陶行知读后感(一)
陶行知爷爷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我十分尊敬他。今天,我有幸读了《走进陶行知》这本书,它使我对陶行知爷爷的认识又更进了一步。陶行知一生做人做事的高尚品行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要做一个像他一样的人。他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时时回想在我耳边。读完全书,我真切地感受到陶行知先生“求真知,做真人”、“善即真,美即真”,“真善美合一”等主张真的是非常得有道理的。
印象很深的是《两只口袋》的故事,故事主要讲陶行知爷爷的衣服有两个口袋,一只口袋装公款,一只口袋装私款。有一次,他要坐车回家,可他没有私款了,公款是有的,可是他心里想:“决不挪用公家一分钱”。于是他就从十里外步行回家。陶行知爷爷这件小小的事让我深有感触,我觉得自己要向陶爷爷学习这种公私分明的精神。正如他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学校生活中,我们也要向陶爷爷学习,不破坏学校的一草一木,保护校园的自然环境,使大家在一个充满生机、充满绿意、充满活力的校园中快乐地学习;其次不拿班集体的一针一线,对班集体的公共物品要像自己的东西一样爱护,真正做到物归公家、物有所用。
陶行知爷爷不光是一位教人做真人的教育家,他的心中更是“爱满天下”。他爱国家、爱民族、爱他人、孝敬长辈……说到这儿,我又想起书中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四块糖果》。陶爷爷把四块糖果奖给了犯错误的学生王友,使他深深地感动了,从而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从这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上我看到陶爷爷以奖励的独特方式来教育学生,使人知错就改,非常得睿智!
像这样的让我有感触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当我读到“诚实无欺”的内容时我不由得回想起了以前老师、家长对我们讲过无数次的道理,再一次告诫自己:要做一个诚实的人。陶爷爷身上,真的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以后,我要努力,争做新时代的“小陶子”!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二)
看到了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走近陶行知》。书虽然不厚,却用一个个小小的故事、片段记录了一位教育大家给祖国的宝贵馈赠,用质朴的言语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 “平民教育”、“学校观”、 “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这本书对于一名教师而言,不仅是精神上的引领,也是实践中的导航。
全书的中心用五个字来概括就是“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这是生活现象的说明,即教育现象的说明。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的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来源于美国杜威的“教育即社会,教育即生活”,但是他又在此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教育实情做出了提升,在他看来,“社会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是一种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也就是“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应该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为了考试而背一些默一些诗句啊、文章啊。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生活教育他教人做人,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考试,因为这种考试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这也要求了学生从“要我学”的死胡同中解放出来,步入“我要学”的求知天地。
读着陶行知先生的文集,感受着他纯朴而又精深的理论,更让我震撼的是,像这样“生活即教育”、“行知行”的理论,其实就是陶行知在生活和实践中得出来的,他也用自己的行动成就证明了他的观点。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是,教师通过自身道德修养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才是我们教育的最根本目的。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极为深邃和丰富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所要学习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向前辈们学习,一方面从理论上提升自己,多积累知识,另一方面从实践中充实自己,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成为亲密的好朋友,成为他们心目中优秀的老师。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教育会发展的越来越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也会更加的发扬光大!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三)
当我在读《走近陶行知》这本书之前,对陶行知先生的认识是只知陶公其名,不识陶公其人而已。但是当我认真地读完这本书之后,真是受益匪浅,走近陶行知,进而走进陶行知,让我能够更好地看世界,看社会,看教育,看学生,看生活,看人生。读完此书后,我的收获颇丰,它不仅让我详细地了解了陶公的教育思想,也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添加了更为丰富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更让我感受到了一个伟大教育家高尚灵魂所带来的强烈冲击。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毕生教育实践的写照。师爱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他反对体罚、讽刺学生,他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当代教师,我意识到要对学生一视同仁,无论家庭地位高低,财富多寡,相貌丑俊,都应一样看待,不可偏爱,不抱成见,不殉私情。而且我认为,现在的孩子个性强,在教学中,要尊重他们,孩子也是有尊严的,对他们严格要求的同时,要真心理解、尊重学生,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这份爱,从而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做教师要有一颗善待每个孩子的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积极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他对教育事业的热诚与激情,带给了我很深的触动。
有时我们会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冷静下来想一想,以本着爱学生的心态来看待学生,想想这些学生或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给他们撑起一片蓝天时,也给我们的教育工作打开了绿色通道。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就像我们学校的座右铭“爱可以创造一切”,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步施教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如果缺少对学生的爱,那么教学也会缺少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但(www.lizhi.com)是,若教师只爱一部分学生,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这种爱是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师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
由此我认为,我们现代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不仅成为学生的知识传授者,更是成为学生心灵的慰藉者,成为学生的“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