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鼠之间读后感

  小说很短,只有六章。晚上 12 点开始看,一口气看到一点半就结束了。书是英国朋友 David 给介绍的,本打算先看英文版,不过他说里面俚语很多,我可能不太好看懂,于是选择先看中文版。之前在手机上百度了一下,粗略看了一些内容,不全面,而且翻译的不太好,感觉莫名其妙。在电脑上找到另一个翻译版本的完整版下载了,资源不太多。小说有些年头了, 1937 年出版的,作家是美国的约翰?斯坦贝克。

  故事情节简明扼要,主人公是两个男人。 Lennie 强壮高大,却憨头憨脑,是个轻度智障的傻大个儿; George 短小精干,却精明警觉,是个脑袋灵光的家伙。这两人勉强可称为兄弟,因为一直是 George 在照顾 Lennie ,带着他适应社会,虽谈不上无怨无悔,但也算是尽心尽力。两个人刚从一个农场逃走,因 Lennie 在酒吧里摸了一个女孩儿的裙子,他喜欢柔软的东西,尽管没有肮脏的想法,但女孩儿毕竟不是他肚子里的蛔虫,所以感到被侵犯而大叫,还好反应快的 George 带着他赶忙逃跑,躲过了一劫,去下一个农场找活儿干。他们不停的找活儿干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俩有一个梦,想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自己耕种、养一些家禽, Lennie 喜欢羊,所以 George 答应只要他不做什么错事,以后梦想实现了就让他管羊。 Lennie 喜欢听 George 讲他俩的梦想,于是总会不停地让 George 讲, George 也会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在一个小树林里, George 对 Lennie 说,如果他不小心又做什么错事了,就跑到这里来,他会来找 Lennie 的。在新农场里,他们住进了一个木屋,认识了其他人,他们有个室友叫甘德,得知他俩想要拥有的土地的梦想后,被打动了,决定加入他们一起圆梦。然而有一天, Lennie 因为喜欢农场老板儿子顾利的妻子的头发,而不停的抚摸不肯放手(那个异常轻佻的女人发现 Lennie 正好一个人,便先去招惹 Lennie ,把自己的头发给他摸),女人被吓到了不停挣扎,最终 Lennie 不小心扭断了她的脖子,逃到树林里去。顾利发现之后非常生气,带领全部工人包括 George 一起去追捕 Lennie , George 为了不让顾利将 Lennie 折磨得生不如死,便先去用手枪杀死了正在树林水潭边等他的 Lennie 。故事就此结束。

  描述了这么多,只是将主旋律铺陈了一下,以免自己日后忘记了可以回忆一下故事线索,但很多动人的细节是没有涉及到的。故事精彩而叫人怀念的地方也是那些琐碎的细节,所以看到结局的时候,相信每个人都很难受,但也理解 George 那无可奈何的残忍。如果他不先出手快点了解好友 Lennie 的生命,顾利的确会用尽一切手段让 Lennie 受折磨的,所以他让 Lennie 利索的死掉了,没有过多的痛苦,死在自己最信任的人面前, Lennie 一点也不会怨恨 George ,纵使他到最后都不不知道 George 会杀掉他,临死的前一刻他还在傻傻说着他们的农场梦,说着他的五颜六色的兔子。

  这个故事表达了许多东西,仅我读出来的,有种族歧视、对弱者的欺凌、对社会底层人物梦想的践踏以及友情。看完小说之后,在网络上搜索同名电影,可惜没有资源,但却发现有台湾的国立交通大学新文艺复兴阅读计划的公开课,李家同教授作的讲座,以《人鼠之间》为开头讲社会贫困问题。谈到这本小说的创作背景是 1931 年的美国,正值“大崩盘”时期,美国的股市崩溃,其程度比 2008 年的金融危机要严峻的多得多的多,经济萧条,并且中部地区闹旱灾,使得土地都成为一片沙漠,天灾人祸的冲击之下,社会弱者受到巨大的压迫。 John Steinbeck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人鼠之间》和《愤怒的葡萄》这类书的。讽刺了风靡许久的 American dream 的虚幻性和整个社会严重的贫困问题。

  故事这样阐释“梦想”和“歧视弱者”的主题。 George 和 Lennie 一直期望有属于自己的一小块土地,在那里种点东西,养点鸡和羊( Lennie 苦求 George 一定让他管羊,他要各种颜色的羊),花花草草啊什么的,想喝威士忌就用鸡蛋去换一点,生活平淡、自给而自在。他们的梦想吸引了一直对生活不抱希望的老头甘德,他年纪很大了,一直攒着钱,不像别的工人把每个月的工钱去酒吧随意挥霍,当听到这样一个梦想后,他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于是愿意将所有积蓄入股,加入他们的梦想。他有一只狗,跟随他很多年,狗已经老的不能动了且臭的厉害,但他舍不得丢掉,一直照顾这条老狗,在他看来狗就是他的亲人。而农场的另外两个工友贾尔纯和施林却无比嫌弃这条老狗,并将之杀掉,他们觉得狗太臭。甘德不能挽救自己最珍爱的伙伴,因卑微的身份无力抗争,只能让狗任人宰割。估计看到了自己将来可能会和这条老狗一样的下场,到完全无用的那一天就会被撵出农场,他才毅然地决定跟随 Lennie 和 George ,买一块自己的土地,希望终有一天能不受人压迫,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由生活。

  另一个弱者是黑人库鲁克斯,因为小的时候被马踢了一脚而成了驼子,每次农场老板发脾气的时候总会拿库鲁克斯出气,他不和别人住在一起,自己有一个小屋,有很多书,有自己的空间,表面看上去挺好,但实际上他希望有个伴,他太孤独了,没有旁的人愿意理会他,大家总喜欢欺负他,打架的时候也想方设法不让他赢。有一次 George 随大伙儿去镇上玩儿,留 Lennie 在农场,他到狗棚去玩狗,看见库鲁克斯的屋子亮着灯,想进去坐一会儿,库鲁克斯看似不太高兴,受了侵犯的样子(他是黑人而 Lennie 是白人,自己的身份卑微),其实心里非常乐意,和 Lennie 聊了许多。他嫉妒 Lennie ,因为 Lennie 是个傻子,但是他却有 George 在照顾他,一直陪伴他左右。当 Lennie 向库鲁克斯说了“土地梦”之后,库鲁克斯也有点动心,甘德来找 Lennie 说兔子的事情,库鲁克斯甚至跟甘德说他也想加入,帮着干点活儿。然而当大伙儿从镇上回来的时候, George 当众说 Lennie 不应该在库鲁克斯的屋里,可怜的库鲁克斯立马改了心意,认识到自己黑鬼身份是多么卑微,便对甘德说自己还是退出算了。他也是有梦想的,但是受到自身禁锢和社会的排斥,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就轻易放弃了。

  对于 George 也一样,如果没有 Lennie ,他也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帮工,尽管是精明的,但仍然跟别的人没有两样,会在每个月发工钱之后,去酒吧喝酒泡妞花掉,再辛苦劳作,过着没有希望的生活。而正因为有 Lennie ,他跟别的人不一样,他是个有责任在身的人,需要看着 Lennie ,避免他不小心闹事惹麻烦。对于 Lennie ,他是有愧疚感的。因为曾经取笑 Lennie ,甚至让他走下山崖,害得 Lennie 掉进水里,如果不早点捞起来了的话 Lennie 命都没有了,而 Lennie 还傻乎乎的对 George 捞他起来感到感激,从此之后 George 再也没有捉弄过 Lennie 了,因淳朴的他对自己的信任和单纯。和 Lennie 为伴,他也感到与别人不同,俩人互相关怀,共同拥有一个梦想,生活有奔头。所以,当最后 Lennie 被他亲手杀死时,他也枪杀了自己生活的希望,没有了 Lennie ,没有了梦想,生活再没有了意义。

  Lennie 是一个非常单纯而善良的人,他轻微智障,做事傻傻的,却生得高大威猛,太容易招惹是非。喜欢漂亮柔软的东西,总想摸一摸。他有欲望,但是十分干净,一点儿也不下流,然而他的无心过失,总会使对象造成伤害而死亡,无论是那些路边被他抚摸的老鼠,还是施林送给他的黄白色狗仔,还是顾利的妻子,他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一旦对象反抗,他所知道的只有仅仅抓住手中之物,他也正是因为自己的无心之失送掉了性命。对于甘德和 George ,他则更是象征着“希望”。当 Lennie 还活着时,三个人整日朝思暮想那个仿佛触手可及的梦想,但却不知它这么易碎,就正如那些美丽而柔软的东西,被 Lennie 不小心破坏掉了,顺带连他的生命也一并断送了。令人惋惜。

  进一步想说明的是,他们的“农场梦”看似美好,但却是注定无法实现的。首先, Lennie 自身是智障,根本无法控制自己不到处惹祸;而 George 也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他一方面怀揣着“梦想”,一方面又还是过着普通人碌碌无为的生活,当施林跟他谈话的时候,他便意识到所谓梦想根本无从实现,还是死心去过普通日子,终于决心抛下 Lennie ,跟随大伙儿一起吃喝玩乐。 George 杀死 Lennie 是死也不是偶然,当甘德的狗被贾尔纯枪杀之时,他仿佛已经提前预见到到那是将来自己与 Lennie 的结局,所以偷偷拿走了贾尔纯的枪,在最后众人一起在树林中寻找 Lennie 之时抢先一步用枪杀死了他。可以说,当 George 偷贾尔纯的枪时,他已做好杀掉 Lennie 的准备了。虽然文中并未直接交代,但是可从一些隐秘的线索推断出来。想到这一点,不得不让人感到心寒。

  “美国梦”是那样的美好,所有怀有梦想的人都来到这里,拼命劳作希望能够实现它,但是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泡沫,社会根本无法容纳这些人圆梦,经济无法承受人们对于“美国梦”的狂热追逐,社会底层的人无时无刻都在受到上层资产阶级的剥削,正如小说中农(www.lizhi.com)场里劳工们被农场主的儿子顾利那样,凶残狠毒,时时刻刻想要欺凌可怜的劳工。人们有梦想,没有能力去实现,所以梦想如玻璃球,太易碎。正如黑人库鲁克斯,根本没有勇气去追逐梦想,只能固守藩篱,永远做一个弱者,无力改变,只得默默承受。

  故事是看的 PDF 版本的,我想大概会去买书,太多的细节想要反复重温回味,读过之后也证实斯坦贝克的小说值得反复咀嚼,他将生活中挣扎的人物描写的如此深刻,让人动容。而在 1962 年,这部作品获得了诺贝尔奖,算是一个证明。约翰?斯坦贝克死于 1968 年,享年 66 岁。《愤怒的葡萄》、《伊甸园东》和《珍珠》都是他另外比较出名的作品,有时间会找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