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天才梦读后感(一)

  自从品读的张爱玲的《天才梦》我才知道自己真的也有属于自己的天才梦。是的,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

  在很小的时候,不管是任何人都怀揣着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多姿多彩的,或许在那个时候我们还不能把梦想定义为信念,因为我们还不知道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孩童时期只是出自一时的冲动,将梦想给色彩化了,但如今已经过渡到青年时期,我们或许能更理智地看待自己的梦想,而不只是将其单单看作一个信念,而是要将其作为一种动力而去以行动努力。

  对于张爱玲的天才梦,我的确感到她是一个天才,才三岁就能背诵唐诗吟唱着“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七岁就能写家庭悲剧的小说。八岁就能将中国四大名着之一《西游记》、《聊斋志异》读完。在她的童年里有母亲的亲身牵引生活。后来张爱玲果真成为了二十世纪的一个天才女作家,而且她又是唯美的。在她的晚年的生活里是红雕木与绿紫藤陪伴度过的。她又是孤独的,但是我知道每一位天才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只有隐藏在自己的内心深处而不容易向人倾诉,所以在很多时候总看到天才在繁华喧嚣的人群中孤独的背影。天才总有一种宿命,而且这又是注定了的。所以天才又是寂寞的。

  同张爱玲一样,小时候的我也害怕很多东西,比如害怕独处黑暗中;害怕自己出去;害怕没有父母陪在身边;害怕蜘蛛;害怕蟑螂;害怕一切未知的事物。小时候的我在做着自己天才梦的同时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但是生活的艺术,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领略,只是要做为一个天才我们必须要有适应这个社会的能力,作为一个天才需要必备很多社会能力。但是我总感觉在现实的社会我就像一个“废物”,在职业物质的面前我已经[疲惫,已经提不起兴趣,所以我等于一个“废人”,我有着与天才一般的唯美性格,喜欢清净的环境,喜欢独处的空间。所以我少了一份大众化的精神。在待人接物的常识方面,我显露惊人的愚笨,在大众面前显得有些呆板,甚至还有些茫然,但在心灵却是清醒的,从不迷失过,因为有一个天才梦一直在牵引着我的前进方向。

  在现代这样的社会,我宁愿成为一个天才,尽管天才不是那么容易当,但我会为之努力,我们人人都拒绝天才一词,拒绝成为一名天才,也害怕做这样的梦想,但我想自己会是一名天才,因为我始终在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尽管我的生命里有很多的起起伏伏,但做为一名天才这是必要要走过的路,所以在我每次在心里默默地哭过之后都会再重新站起来。看过这个世界的一切我已经知道的事物,之前我也为自己是否要选择音乐或美术或文学而迷茫过,但如今我的目标已经明确。生活总是在寻寻觅觅,所以我的天才梦也在执着着。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而我却更愿意成为虱子,去点缀出属于自己的生命,属于自己的生活,属于自己的理想。


张爱玲天才梦读后感(二)

  “张爱玲”这个名字早在初中之时我就听过。然而直到今天,我才第一次真真正正地读到张爱玲的作品,即《天才梦》这一篇散文,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天才梦》是张爱玲的一篇自传散文。作者通过对比,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优秀但又乖僻的天才少女的形象,最后得出了一个关于生命的感悟,即“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蚤子”。 “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蚤子”这句话很有名,早在读这篇文章之前就经常看到,然而到了今天,我才真正地理解了这句话。“华丽的袍”象征着人生的欢愉,而“蚤子”则象征着人生的痛苦。其实生命也正是由这两者构成的。生命不会仅仅只有欢乐愉悦,它往往伴随着各种艰辛和痛苦,而这些通通都是生命中所不可缺少的事物。我们在面对这些艰辛和痛苦时,不应该一昧地妥协、退让,而应该迎难而上。正如老师所说的,人生是为了解决一个个的困难,我们不能反过来被困难解决。 既然我们的人生离不开苦难,不如就勇敢地去迎接生命中的欣悦和苦难吧!


张爱玲天才梦读后感(三)

  我对于张爱玲的了解其实并不多,对她的作品所知甚少,只是耳边经常能听到她的名字而已,知道她是一个很知名的作家。最近看了红友的一篇解读张爱玲的文章,不免想更多地了解一下张爱玲,且赋闲在家,于是去书店买了一本关于她的书,想从书中的介绍和她的作品中去品味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第一篇看到的便是她的《天才梦》。

  看了《天才梦》,从中了解到了张爱玲那时是怎样的一个人生阶段,她纯粹是一位片面发展的天才,既是神童亦是个生活上的低能者。三岁能背诵唐诗,七岁写了第一部小说,九岁的时候选择了做一个钢琴家当作自己的终身事业,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惊异于她的与众不同、她的少年英才。而对于同时期的我却近似空白,只记得自己第一部“作品”,老师给留的家庭作业——写一篇日记,被当成记流水帐的“范文”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读了一遍:“早上吃过饭,我来到了学校上课,(www.lizhi.com)放完学就回家了”,结果引来了班里同学的哄堂大笑,更别写说什么小说了,想想真是汗颜。

  通过品读《天才梦》,我心中对她充满了敬意,她对文字与生俱来的驾驭能力和对音乐的美好感觉,用看似普通的言语表达了自己于当时社会之中是怎样的一个角色,承载着怎样一份年轻的心灵,展示了她的喜乐与哀苦。虽然我对张爱玲的了解刚开始,但是我能感觉到这篇文章正是张爱玲的真实写照,也终究意味了她的不平凡。想想自己的作文时何尝出现过像张爱玲笔下那样的警句,却是每每为了应付差事地交上自己的作文,虚荣地把自己杜撰出来的句子面前冠以“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到不如用心写出真正的句子来。

  张爱玲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我想自己还得花更多的时间去拜读她的作品,从她的文字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