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悯农这个故事读后感(一)

  秋风习习,一望无际的田野,像海,金黄的稻谷一浪一浪的,满脸喜悦的农民正一拨拨地收割着稻谷。家家户户都忙得不可开交,劳作了这么多天,不就等这一天嘛,丰收也许是农民最最期盼的事了。哎,这样的景象不正是那首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诗句所描述的那样:“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这句话源自唐代诗人李绅的名诗《悯农》,诗的下一句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虽然诗的原意是说那时候农民悲惨的境地,但今天当我重拾起这首诗,读着诗的第一句,它却给了我别样的启发:春天,农民在田里播种下一粒粒种子,到了秋天,就能收获千千万万颗成熟的谷子,如果不播种,不劳作,怎么会迎来秋天这幸福的一刻!

  如果把“春”比作我们少年,“秋”就代表了我们的成年,那么“粟”就是我们少年时播下的理想的种子,于是这“子”就是我们成年之后收获的一份成功。正因为从小心中埋下了理想的种子,经过时间的孕育,使他发芽,成长,才有了成长后的收获。古今中外,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比如华罗庚,从小立志学好数学,通过勤奋,长大后在数学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再比如牛顿,他少时爱做小工具,成绩平平,结果被好同学挖苦了一顿,于是他便下定决心要刻苦努力,用实际行动回击那些傲慢的学生,功夫不负有心人,牛顿最终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巨人,还有张衡、王安石……

  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从小就要像农民伯伯那样去播去种去耕耘,否则将来拿什么去回报社会?同学们,趁我们还青春年少,赶快去播种理想的种子吧,它会带给我们信念和动力,为之奋斗,我们一定会有一个硕果累累的明天!


读悯农这个故事读后感(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3岁孩童也会朗朗诵读的古诗是距今1000多年前的唐代诗人李绅所写。

  每当我读着这首唐诗《悯农》,我脑海就浮现出这样的一幕情景:农民们顶着火辣辣的太阳,辛勤地在田地里耕作,豆大的汗水一滴滴地落在庄稼地里……原来,我们吃下的每一颗米饭,都包含着农民的千辛万苦!

  可是,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这些现象:在餐厅里,我们吃着大鱼大肉,不管吃饱喝醉,拍拍屁股走后,桌上还剩余了一大堆的美食;饭堂的垃圾桶里,人们每天往里面倒掉了大量的饭菜……每当我看到这些现象,就会想起那些贫困的家庭,山区的小朋友们,他们一双双渴望的眼睛,他们倦缩着身子挨饿的样子,他们躺在妈妈的怀里张着小嘴,好像在说:“我饿了,给我点吃的吧!”他们渴望一餐简单而又丰盛的午餐。相比,我们的生活比较富裕,从小到大,爸爸妈妈给我们吃最香的,用最好的,从不知道饿的滋味。因而身边很多小朋友都普遍存在浪费粮食的坏习惯,我想,我们应该好好学习这首古诗的意义,学会珍惜粮食,珍惜资源!

  如果我们在细细想一想:我们国家有十几亿人,全世界就有几十亿人,如果每人浪费一粒米,那么就会浪费下几十亿粒米,这可以换多少滴农民伯伯的汗水和养活多少个贫苦人民啊!所以,我们以后在生活中,从小事做起,节约每一粒来之不易的粮食。


读悯农这个故事读后感(三)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是我妈妈和老师教我学的一首古诗。

  四岁时,我对古诗的意思只是一知半解。吃饭时总会在餐桌上撒下些许饭粒,妈妈常说我的嘴是“漏斗嘴”,家里人哈哈大笑,我偶尔也会傻笑。

  七岁了,我在一年级的课文里读到了《悯农》,(www.lizhi.com)经过老师绘声绘声的分析讲解,亲眼所见让我感受到农民伯伯在炎炎烈日下劳作的辛苦,知道颗颗粒粒都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我懂得了要珍惜粮食,对浪费粮食的行为产生了反感。有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我看见一位叔叔抱着一位大约四五岁小女孩走过烧烤店,女孩吵着要吃烤鸭腿,叔叔毫不犹豫从口袋里拿出钱包付了五元钱。小女孩刚吃一口,就皱着皱头说:“不好吃!”“不好吃就扔了吧!”叔叔也很干脆地说了一句话。小女孩手把鸭腿一扔,叔叔急忙抬起脚狠劲地把鸭腿踢入路旁的水沟里,亲了亲小女孩红扑扑的脸蛋,“走啦!”说完话扬长而去。

  此时此刻,我真想上前劝说叔叔:不要浪费那个鸭腿!可是看到那位叔叔不屑一顾的神情,他还在乎一个鸭腿吗?还在乎那五元钱吗?我想到《金色的鱼钩》中饿死在草地上的红军老班长,想到了在大年夜饿死在街头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想到中国西部的孩子们忍饥挨饿的情景,想到海地这个国家的穷人用黄泥和面粉做饼干……满嘴流油的人怎能理解饥肠辘辘的人对粮食渴望的焦灼心情?我的眼圈红了。

  前天晚上,我上网得知:中国人一年浪费的粮食相当于2亿位贫困同胞的口粮。我要呼吁:让我们共同珍惜粮食,伸出援手助贫困地区的人们一臂之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