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读后感(一)
当我读完老舍写的《草原》时,感到无比幸福与快乐,这篇文章是五年级语文课本下册的第一课课文。
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访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尤其是对草原景色的描写,如同一幅幅画面在眼前流动着,而且让我感觉身临其境,似乎来到了大草原,吸一口清新的空气,望一望明朗的天空,一碧千里的平地小丘,感受一下翠色欲流的景观,欣赏着牛、羊、骏马自由自在的散步,这如实如画的草原风光,怎能不令人陶醉……
作者笔锋一转:一辆“洒脱”行驶的汽车,忽飞忽落的小鸟、马群、蒙古族同胞……响成一片的欢呼声、车声、马蹄声顿时在寂静的草原上构成一幅民族特有的热烈场面。
反想自己,写作文:提笔不知如何下手,是因为没有像作者这样用“心”观察,用“心”感受,所以写的文章,要么语无伦次,要么缺乏真情实感,要么不知如何结尾,要么不知怎样承上启下。
读完老舍的《草原》,使我感受到:“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是啊,如果我们能专心学习,能像老舍先生那样经常把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我想,写作文将不再是什么难事了。
赏析读后感(二)
我读过一篇文章,故事是这样的:
《幸福》杂志在征答栏中登过一个题目: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做了什么?一位军人说,是去乡间开一个杂货铺;一个女部长说,想要经营一个小旅馆;一位市长说,想做一位摄影记者;一位部长想做一家饮料公司的经理。更有甚者,想退出人类的世界,化为植物。其间也有一般百姓的回答,有的想当总统,有的想做外交官,应有尽有。但是,很少有人想做现在的自己。
人有时非常矛盾,本来活得很好,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然而,当局者都心存厌倦,对人类这种生命的平淡和缺少激情而苦恼的心态,有时是不可以用不知足来解释的。
在人生旅途中,最糟糕的,往往不是贫困,不是厄运,而是精神和心境处于一种无知无觉得疲惫状态。感动过你的一切,不能再感动你,吸引过你的一切,不能在吸引你,甚至激怒过你的一切,也不能在激怒你。这时,人就需要寻找另一片风景。
没有尝过苦涩,不能真正感受蜜糖的甜;没有经历挫折,不能真正珍惜成功的美好;不经历黑暗,不会懂得烛光的温暖。只有在苦难中生活过,才真正懂得日常的生活也是幸福的!
赏析读后感(三)
今天,我读完了《鲁迅作品赏析》一书,受益匪浅,再次了解了鲁迅。(www.lizhi.com)
鲁迅小时候经常与同伴们在百草园嬉戏玩耍,对什么都充满着好奇,就连碧绿的菜田,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等都是他们游戏的“材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了解到鲁迅幼时是一个非常好奇的孩子,长妈妈给他讲了一个“美女蛇”的故事,告诫他别去草丛里玩耍,而鲁迅正因为这样更要去,可从未碰上过美女蛇,反倒经常碰到一些小蟋蟀,后来,鲁迅与小蟋蟀成了亲密无间的朋友。还有一篇提名为《故乡》的文章,1921年一月发表,那年鲁迅正在老家,而听说幼年的闰土要来看望他,便前去迎接,没想到闰土不再和以前那样可爱灵活了,变得十分粗笨,未到不惑之年,却早有皱纹,头发苍白。闰土见到鲁迅便喊“老爷”,与鲁迅谈起了农民的悲哀:“哎,家里有许多孩子,农活有多,政府逼着我们捐钱,基本上都得捐上3次呀,收成又不好,有时割下来的稻谷青菜还没人要。孩子和我们真是饿呀……”说着摸了摸孩子的头。这篇文章真是催人泪下,鲁迅的这篇文章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贫苦农民的悲惨遭遇与命运,揭示了农民生活日益困难的根源。鲁迅写这篇文章时抒发了向往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文章需要我们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