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书简的读后感(一)

  花了我近一个寒假的时间才看完一本薄薄的《谈美书简》,不容易啊,先给自己来点掌声鼓励一下,毕竟这并非是本人所喜好的文学,更何况本书的内容结构如此严谨,使我在阅读过程中多次自觉力不从心,但时间并非是虚耗的,收获暂且不谈质量,就数量而言还是有个数字的。

  《谈美书简》主要是以回答读者的来信为方式,虽不是系统的美学研究着作,不能从中见识到朱光潜先生的研究成果,但朱光潜先生以一名导游的身份,成功地引领我们步入美学的殿堂,并从一些关键的角度为美学的入门者进行了解说,极富启发性。

  例如在回答“怎样学习美学”这一问题时,说他感触最深的是治学的学风。针对美学是个旁涉很多领域的边缘学科,以及国内“资料太少”这一特殊性,朱光潜先生指出:“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在的欠缺,而且会成为‘空头美学家’”;要“学通一二种外语”,直接阅读外文书籍;尤其应下大力气去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不迷信翻译过来的书籍。

  但时代的变迁,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想法也有所不同了,朱光潜先生即使功绩硕大,但也早在1988年与世长辞了。当然,我在此并非是想否认他老人家的什么,仅想说:“只有不断地创新与改进才能成就更大的成功,否则辉煌也将只能是曾经的。”


谈美书简的读后感(二)

  看完《三体》全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两个场景,一是地球三体组织的巨型海船通过巴拿马运河最窄河道(宽一百五十多米)时,船身被河道两岸竖起的两根柱子上的纳米细线切割成了厚50厘米的薄片,当它被切割后撞向河岸时,把岸边冲出了一波土浪,船身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散开成一片片薄片。当时政府通过这样的手段得到了三体世界的信息。

  另一个场景是地球舰队拦截下了三体人向地球发射的第一颗探测器,近距离观察,它呈完美的水滴造型,任何一个角度都是光滑圆润,探测器表面在放大镜放大到百万倍的时候仍然光洁无暇,它在太空中是如此的美丽。但是当地球人正感慨它的巧夺天工时,水滴在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内以极快的速度以及诡异的运动,摧毁了地球一千艘战舰,屠杀了数百万的人类。

  这两个场景场面都十分宏大,整个过程呈现了一种惊心动魄的美感,酣畅淋漓,我以为这也是一种美。

  以前我认为生活中的美应该有两种,可见的有形之美和不可见的无形之美。这种划分比较粗浅,也很无趣,而且到此即止,无法再深入下去。我想人的认识过程总是伴随着经验,比如你看一部电影,看完了之后总可以在你的心中为这部电影打分,而你的打分依据,其实更多的是参考你以往看过的电影,可能潜意识里已经将他们进行了排名。而我对美的认识还比较粗浅,完全无法打分,甚至不能判断三体的这两个场景是不是一种美。

  为了解答此类疑惑,这个月我看了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和《谈美书简》,看完之后感觉这两本书确实只是小册子,更多的是表达作者的感想,推理论证的部分很少。不过依照这两本书的观点,我笔记开头所描述的两个场景,其实不能算美,只能算一种快感,是满足了人的一种需求而产生的快感。我也比较赞同这种看法,不过至于详细是哪种快感?为何会误认为美,美的界限是什么,这两本书还不能解答,有待以后深究。

  除了这个疑问,《谈美书简》让我感触最深的其实是最后附上的作者自传。朱光潜生活的年份是1897-1986年,1966年的时候他69岁,百度百科上以一句“受到不公正待遇”一笔带过,在这篇自传里,朱光潜除了美学以外,没有提到关于文革的一句话,只说在1949年的时候,蒋介石派飞机接他们去台湾,他没有去,解放后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认识到自己以前美学研究方面的不足,年纪虽然已大,仍然尽力专研云云。看到这里的时候,就觉得很疑惑,我对朱先生以前的美学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原委没有什么了解,无法分辨朱先生解放后认为的以前美学研究方面的不足是否真是不足,还是只是受制于当时的思想。

  近期刚好在看他翻译的黑格尔的《谈美》一书,书里面黑格尔认为艺术所要表现道德一面以及人自身的原始性一面,两者永恒对立,人应该认识到两者终将和解(简略表达)。而在朱先生的注释里,认为这“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反映了剥削阶级畏惧斗争鼓吹妥协的心理”,看到这段注释的时候,不禁感慨,既觉好笑又觉得心酸。

  经历新中国解放以及后来文革的中国知识分子一定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思想变化,老舍就曾在自传里面说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听来就像是一个绝望的人最后发出的疑问。他在解放初期满心欢喜,诚心诚意的改造自己,后来发现所有事情都走上歧途,而自己却不知道错在哪里,身心已然崩溃。我不知道朱先生经历这些事情时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但这就是人自身的局限,当时代大背景出现变动时,一个个小人物只能随波逐流。

  我想,作为一个小人物,我们无法牵动时局,有些时候可能都做不到随波逐流。但人在成熟的过程中,更应该不断的去探求事物本质,逐步建立自己的完整的哲学体系。无论时代背景如何,只要一直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至少不会乱了心志。


谈美书简的读后感(三)

  什么是“美”?用莎翁的话说:“这是一个问题。”

  但毫无疑问,没有人知道答案,包括历史上任何时期的任何一位大师。他们耗尽毕生的精力也只是在人类对美的认知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见解,但却从未揭开“美”的面纱。其实在我看来,“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因为很少会有人对美的认知完全相同。也就是说,“美”是无定义的。在《谈美书简》中,朱光潜先生引用了他的一位“老朋友”(我怀疑是作者本人)给“美”下的定义,并对其刻板和迂腐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朱光潜先生也是反对套用空洞的抽象概念去给“美”铸一座密不透风的牢笼的。

  在朱光潜先生看来“人是审美的主体,人在改造客观世界时也改造了人本身,人在审美中具有最高的意义,美离不开人。”同时,美也是属于社会价值范畴,它的适用主体是人。这便是说我们要去认识美。

  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美呢?我的观点是:不需要定义,只需要感受。(www.lizhi.com)

  但在感受美的过程中,我们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在这一点上,朱光潜先生给了我们十分重要的提示,那便是既要把握对“美”的理性认识,又要注重对“美”感性认识。我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决不能只强调美的客观性而将审美与人的思考力、情感与意识割裂开来。审美活动应是一种实践活动,同时因为它具有目的性并且与人类的情感息息相关,所以审美必然要从主观与客观两个角度去进行。否则,就如“形而上学”一样,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认识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这显然与主客观结合的审美以及感性与理性的平衡相矛盾。认识美和感受美一方面要求我们学习一些美学知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重审美实践,多去参加各种艺术展览,多与他人交流自己对美的看法。在审美的过程中,探求美的真谛未必是我们最终的追求,但享受这个美妙的过程却是我们每个人都必不可少的经验。

  而对于《谈美书简》这本书,朱光潜先生以耐心的口吻,以一位长者的身份用信件的方式,将自己平生对美学感悟向我们娓娓道来,并对一些重要而关键的问题向美学的入门者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因而这本书相比较其他美学着作易懂。他在美学问题上对我们的帮助不仅是思想上的,也是方法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