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金森工厂读后感

  今天真是累到一定程度,做着令人烦躁和令人吐血的作业,突然兴致勃勃地有种想读语文书的感觉,于是便阴差阳错地读到选修9中邓榕为她老爸邓小平写的《在哈金森工厂》。读后,深思,良久,感悟,无语。

  可能这篇文章是节选吧,我完全不懂这篇文章究竟想表达些什么给我们呢?

  主题不明确,内容不丰富,整篇文章都在概括一些华侨在工厂里的生活,如果只是表达邓小平爷爷为何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那之前的都是什么?为它作铺垫?我看来都是废话。如果说这是我读得不够仔细,没有反复研究,那我想说:“为什么人与人的差别可以那么大?”

  读完这篇语无伦次的文章后,我第一反应就是看写这篇文章的作者,只见是鼎鼎大名邓小平的女儿——邓榕,这时我就恍然大悟了,原来是邓爷爷女儿写的文章,怪不得写得那么烂也可以登上语文书。试想如果我老爸是毛泽东,那我写的文章一定也可以登上语文书,原因十分地简单——我老爸是毛泽东。

  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不认真体会文章其中的思想和韵味?那我想说:“为什么我们考试时写的文章你们不体会我们文章中的思想与韵味呢?”面对着我们考生的试卷,你们老师批改的速度都不会超过一分钟,要求不能写太过深奥,要开门见山,这一定程度上已经让我们的文章下降了不止一个档次,如果说名人写的文章或有身份的人写什么都是好的话,那这是对高富帅这一代的尊敬,还是我们考生的藐视?

  咱们考生,十年寒窗,日月苦读,就是为了一个好的分数,好的梦想,但是这样的改卷制度无情地扼杀了我们的创新,禁制了我们的思想,写出的文章也无  往日的情感,文章的感情也变得虚构,这也是为什么诺贝尔文学奖一直轮不到我们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写文章要寄予感情,古代文人写文章为什么能写得那么好,是因为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写作,而是为了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只有内心受到感触时才会写出  最深入灵魂的创作,懂吗?

  所以许多看似美好的东西背后都是充满社会的腐朽。,趋炎附势,贪求功名利禄,大同社会,还差得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