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季羡林读后感(一)
今天,我阅读了季羡林老先生写的文章,一篇是《寻梦》另一篇则是 《 季羡林心中赋得永久的悔》 。
《寻梦》这篇文章也许是因为题目叫“寻梦”,所以让我总想要反复地游历这个“梦”,也让我看到了季羡林老爷爷对母亲的愧疚与深深的想念。《 季羡林心中赋得永久的悔》当中写道,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这更是表达了他对祖国,对母亲深深的爱,对母亲的悔。季羡林在母亲生前没有好好照顾母亲无比后悔。
其实,有时我也没有好好的照顾母亲,虽然嘴上说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但是,却没帮妈妈做过几次家务。所以,我想 : 我已经长大了,要好好的报答妈妈,不让她操心。这样以后就不会后悔。
寻梦季羡林读后感(二)
《寻梦》表现一个青年为实现自己的梦而苦苦探索、追求的艰辛,最终这个会飞的梦也未能如愿以偿。
其实,人人都有一个梦,只是梦各有不同。有人寻当官的梦,也有人寻发财的梦,有人寻出名的梦,也有人寻长寿的梦;成人有成人的梦,孩子有孩子的梦……我把梦看作是理想。没有理想的人,是走一步算一步,听天由命;有了理想,缺乏依据或途径有问题,也很难到达理想境地。
《寻梦》里塑造一个梦想“飞起来”的青年典型。当然我们可以做两种设想:一是梦想展翅高飞,冲上广阔、自由的天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嘛,志向远大,无可厚非;另一个则是这个梦根本无法实现,因为人是不能与鸟类同日而语的,梦想“飞起来”只能是可望不可及的幻想。(www.lizhi.com)
这篇杂文绚丽奇幻,环境氛围的渲染,让读者如临其境。开篇伊始,“前面是茫茫一片白雾”,“无数的梦商品似的摆在那里……”,“江水横在我的面前”,“天落着小雨,全是滑脚的泥路”,“我好几次跌倒在途中”,最后是“一座高山立在我面前。没有土,没有树,这是一座不可攀登的石山”。作品层层递进,把读者带进一个阴雨绵绵、雾气弥漫的艰险氛围,令人惊悚。与此同时作品描写主人公“揉着伤”、“两手出血”、“两脚肿痛”、“两腿发软”、“最后我像一个病人,一个乞丐,拖着疲倦的身子和破褴的衣服立在山顶”。这无疑表现出寻梦的艰苦情景。写景状物兼之心理刻画:“我踌躇起来”,“我几次失掉勇气,又恢复决心”,“我羡慕它(苍鹰)能够那么自由自在地在无边的天海里上下飞翔……”生动而准确地描写出“我”在寻梦中锲而不舍的毅力。所有这些都多侧面地表现出一个人欲实现其抱负,需要坚强的意志和知难而上的决心。也许这篇作品正是作者本人当时的处境与心态,我们从他当年创作的几部小说也可想像出,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前后,正是巴金先生由彷徨走向坚实、由一个自由主义者走向成熟、现实作家的心路历程。
梦想人人有,各人梦不同。没有梦想,便没有动力;有了梦,又如何寻梦?又是个不可回避的抉择,实践表明,只有经过论证,才能一步步地到达彼岸。鼠目寸光,没出息;好高骛远,也只能水中捞月。
寻梦,是成长、成熟的历炼,很难想像,一个不经风雨磨砺的人能轻而易举地成才,实现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