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读后感(一)
曹操是历史上一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曹操的雄才大略在于其善于审时夺度,求才若渴,善于纳入贤才,曹操曾下了两道《求贤令》, 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要求各级官吏在选拔人才中不用尽善尽美,只要真正有才,有些小缺点也可以忽略,也正因为如此,当时投入曹操门下门人甚多,一时之间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不得不说与曹操的爱才有道有很大的关系。曹操不仅善于纳才,还很乐于爱才,曹操曾纳过一个贤才,叫做陈琳,他本是袁绍的下属,曾替袁绍撰文骂过曹操,但是平定河北,陈琳归降后,曹操见到陈琳的时候,虽然当面责备他,但是,曹操并没有处分他,而是不计前嫌,任用他为自己掌管文书工作,曹操的胸襟可见一斑。张绣曾是曹操的死敌。曹操的儿子和侄子都是死在张绣之手。但是,曹操觉得张绣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因此在官渡战争之前,仍和他握手言和,重归于好。其实曹操的成功确实也与其阔达的胸怀和广阔的胸襟有很大的关系。
曹操也是一流的文学家,曹操的很多诗词如《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董卓歌》等至今仍然广为流传,曹操的诗词通俗易懂,鲁迅先生还曾特别拈出通脱一味,激赏不已。 曹操一生南征北战,以统一天下为己任,虽然艰辛,但是曹操总是满怀斗智,他的诗很多都有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体现了他自己的远大抱负和豪情壮志。像曹操当时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便写下《龟虽寿》这一组诗,抒写胸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曹操是有卓越贡献的人物,特别对建安文学有开创之功。
三国是本好书,每个人读三国会有不同的感触,而且每个人每个时期读也有不同的感触,以我现在的心境来读三国,我崇拜的是英雄,学习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读三国读后感(二)
今天读了一篇三国演义,不喜欢刘备,历史人物中,最喜欢的就是曹操了,所以对这篇文章很有一种认同感,可是看到作者的“最后总结”时,突然有种冰凉的感觉,这个“最后的总结”跟整篇文章很不相衬,好像是硬生生的加上去的,看前篇,觉得是个思想成熟且独立思考的人所写,一个最后总结却感觉又是一个被洗脑了的结果。看似理智,却又理智的过了头,理智的不带一丝感情。喜欢就是喜欢,这是很自然的人类的感情,怎么又硬要跟“封建社会的局限性”联系起来了呢?在那个时代,做那个时代的事,推动了时代的发展,有什么不对呢,时代在发展,难道我们现在的时代就是最完善,最成熟的社会形态么?也许很多很多年以后,后人也要评说我们很局限很落后呢。其实封建社会的很多思想,学说,比如孔孟之道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并非象被批判的那样一无是处,一个民族还是需要有些思想和信仰的,比如这样那样的思想学说,比如基督教,佛教这样的宗教信仰,也许这些并非象数学、物理学那样在逻辑上无懈可击,甚至并不一定真的存在,但却是一种心灵的需要,况且很多宗教都是倡导自然,和平,约束人类过分的欲望,并无破坏性。而人类一旦到了连一点信仰都没有时候,心灵就会变得或空虚,或肆无忌惮,如果更无完善的社会制度加以约束,破坏性就会变得更加暴露和无以约束,封建社会的思想,学说被否定了,却没有给出新的更先进的思想,以至于现在很多人心中没有任何信仰,没有什么事是他们不敢做的,他们只相信弱肉强食的准则(从某种角度看,跟动物也没有什么分别吧),或者他们只相信自己。他们从来都没有任何的民族的感情,国家的感情,人类的感情,自然的感情,甚至亲情,爱情跟他们的准则相比都显得那样脆弱。
所以,人,或许还是需要些信仰,或者需要点感情的吧。
读三国读后感(三)
今天,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我认识了刘备,关羽,张飞,我还认识了诸葛亮,我还知道了黄巾起义,安史之乱,丝绸之路,桃园三结义。
《三国演义》为如何写作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事作和人物,大都是真实的。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官渡、赤壁之战等等,在历史上,真有其事。《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着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还有一些歇后语,比如: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关公喝酒----不怕脸红,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等等等等,还有很多关于三国的成语,(www.lizhi.com)比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死诸葛吓走活仲达,过关斩将,水淹七军,等等……还有着名的三顾茅庐,煮酒论英雄,还有周瑜说过的:“既生瑜,何生亮!”
是不是觉得很好看呢?还有很多精彩故事,你自己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