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数5厘米读后感(一)
有人曾说过新海诚的作品内容其实挺俗的,总是在围绕在少年的感情上,没什么新意。我不否认这种观点,甚至在有的时候,我是同意的。只是一直在想的却是,既然这么多人认为感情恶俗,为什么还有如此多人在谈恋爱呢?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在看情感剧呢?这是我所无法理解的。
只是喜欢是一刹那的事情,再次喜欢上更是一种美好,最后就是迷恋。我想应该没有人会否认新海诚的CG画面的美丽性,那种美丽具有吸引别人的魅力。再次便是所谓“恶俗”的故事内容,新海诚的作品大部分基调基本都是思念、孤寂、悲伤,也许《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算的上是一个喜剧,可是在我看来,那依旧是悲剧,所以总是不停的在悲伤、叹息,虽然如此,却依然喜欢着,因为悲剧具有真实性。无论多么疼痛,我依旧喜欢真实,即使那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最后就是那动人心弦的音乐,时有时无,淡淡的,以钢琴为主。连续的画面加以纯音乐,静下心来慢慢欣赏,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在我个人认为,也许新海诚不会有像宫崎峻那样的成就,这是由其故事内容所决定的。因为如此细腻到有时候隐晦的感情,男生是不会喜欢的,女生如果不够感性和有耐性,也是不会喜欢的吧。这样推广性就受限了。当然他可以改变创作风格,只是我固执认为,失去了这些东西,他就不是新海诚了吧,至少不是现在的他了,也许到时候我就不喜欢了。我是一个不会写东西的人,文字呈片段状,但又偏偏喜欢为自己喜欢的书和动画写点东西,纯是一些感想和不着边际的东西。所以继续吧,我的片段感想。
秒速5厘米是个什么概念?回首的瞬间?一步的距离?他们不知道。故事的第一话,大量的充斥着明里写给贵树的信里的文字,画面的一个一个的过去,时而会有贵树的一些独白。那时的他们都还年少。少年的贵树第一次听到秒速5厘米是在一个樱花散落的季节里,少年的明里对他说,你知道吗,樱花花瓣飘落的速度是秒速5厘米哦。粉似落雪的那天,他们谁都没有看见未来。只是笃定的认为,应该就是这样的吧,应该是一直向前,应该一直在一起的吧,只是现实不尽如人意,人们总是要分离的。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贵树坐车去见明里的那个片段,写的极细致,不停的等待、焦躁不安的情绪和对于未知地的无名恐惧,让我感同身受,因为在这个若大北京,等车、堵车是家常便饭,却又让人无法忍受。还有那封被风吹走的信,以及没有送出的信,里面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可能连作者都不知道吧。最后就是相遇后,贵树在那棵樱树下的内心独白。要说到让我无法接受的就是主人公年龄的设定吧。因为我无法想象两个小学生因为喜欢书,在图书馆里相遇,然后喜欢彼此,如果把年龄放大十岁左右应该会更好吧,不过既然是动画,那就不用去考虑太多了,抛开细节,慢慢去体会就好。
秒数5厘米读后感(二)
今天晚上看了《秒速五厘米》,不是动画片,是书。这部作品的动画获得了最佳长篇动画片奖。我简要说一下感受,就不提故事的情节了,所以想看明白下文,可以去自己找动画或书来看。有许多人看到的是书中美好的情感,并为其最后的结局而感到惋惜。这种感觉我也有,因为我对人世间一切美好的情感最后没有圆满结局都会感到难过,这似乎已经是一种本能了,也由此,我喜欢一切歌颂和弘扬人世间美好情感的作品。然而我要谈的不是只是情感。我看到的,是许多我们曾经很美好的事物,在随着我们长大的过程中,随着我们逐渐变成了大人的过程中,被我们错过了,被我们抛弃了,被我们放下了,被我们躲避了,被我们不敢正视了,被我们认为当初幼稚……等等了。这是人之常情,我就见过不少人对自己年幼时候的理想感到嗤之以鼻,对自己的两小无猜感到“当初自己太年轻”,对自己曾经奋斗过的、崇高的追求感到“还是挣钱来得实在”。是的,人都长大了,所谓的长大,就是开始面对这个真实的世界、不同于宫崎骏和毛泽东所设想的那个美好的世界,这里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很多让人难过的地方,你抱着以前的美好,还能行走下去吗?不如现实起来吧,人得低着头,把钱挣了再说,什么都是扯淡。曾经在阳光的天空下看云卷云舒,看飞机拉线,在操场上奔跑,在树荫下乘凉,畅谈着未来,为画片上的人物畅想,为冰棍雪糕而欢呼雀跃,读书读得如痴如醉,为自己凭着理想而做出的第一个模型、画出的第一幅画、写下的第一个故事、参加的第一个比赛……而感动,而激动,而欢笑,而流泪。这种感情,当人冷静下来、灵魂从浮躁浮华动荡的世界中收回来、看看自己的时候,都会认为她——很宝贵。是的,但为什么就改变了呢?什么时候改变的呢?为什么这种改变是丧失呢?我不知道原因是什么,我知道这种情况还在发生着,每时每刻,在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可能发生着。一想到这一点,一想到有人离开了自己本美好而崇高的理想,一想到有情人却被现实妥协没有终成眷属,一想到人不得不低下头,视线从蓝天、白云、海鸟、升空的火箭转向硬邦邦黑漆漆的、被烈日和焦躁晒得发烫的板油路、水泥地,我的心里就钻心地难受。然而难受归难受,世界还是那样。个人的力量是何其衰微。《秒速五厘米》的结尾,似乎是展现了一个隐约的光明:主角曾经的牵挂得到了幸福,主角由此可以释怀,或许也会有自己的幸福。然而这毕竟已经带着不完美,这就是“长大了”吧。是的,长大了,对于前面说过那些“还是挣钱来得实在”的人和这个世界,在大人的世界,渐渐地人的视野中或主动或被动得少了曾经的天真无邪、歌声欢唱、田野风筝,不得不多了些应酬、交际、算计、妥协,甚至沉沦、阴郁,渐渐地开始酒桌上的推杯换盏的宿醉,渐渐地开始KTV里吼来吼去的烟味,渐渐地开始宿舍里肆无忌惮地谈论男女,渐渐地开始什么都变得无所谓,工作不管爱不爱好,女朋友和妻子也可以没有感情、相亲就行,理想也丢了,有察觉到这些的人至多也就苦笑一下、做点“致青春”的无用感慨……这就是大人的世界么?我想,这部作品的存在,本身是人类对这种后现代以来的精神和命运苦难的社会的一种反抗。故事看完了,许多人还要抬起头,抚平胸口,强迫自己不再追忆过去,开始“还得面对生活呀……”是的,我也会这样,我的一些同学们也会这样,然而我们有所不同。我希望你也能体会这种“有所不同”——长大了,人在变,变得是处世手段,变得是与人交流交往的方式,然而初心她并没有变。我想自豪地说,那些美好的一切,一切一切,那些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的情感,一切都还在,还在心中,被铜墙铁壁牢牢地守卫着,坚不可摧地守卫着,任凭世界风云变幻,世事如何艰难,人心如何凉薄,命运如何多舛,初心仍在,丝毫未改,没有蒙上一丝灰尘,也没有残缺一个角边。她伴着我,当我从一个懵懂少年直到变成一个白发的老人、走入坟墓。并且我带着她,执着地走向对让人不满的世界的反抗,走向绝非妥协、而是默默不辍改变这一切的念头的战斗。为的是将来不再有这样的难过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就像孔庆东先生所说的:我的内心住着一位公主,她纯洁美好而无上重要,一旦有人胆敢侵犯她,守卫公主的人们不惜变成流氓去进行战斗。这位公主的名字就叫做:真善美。长大吧,大人们,其实你们自己和你们的这个后工业时代的资本主义世界,一边祭奠着曾经的美好一边却又抛弃她追逐着不惜代价的利益的、每天活得如此寒冷而不堪、只剩自己和父母才能给自己温暖的你们。
才更像无家可归、心无所依的,痛苦的孩子啊。
秒数5厘米读后感(三)
看了秒速五厘米,看完后不觉心头一震,伴随着而来的是无奈和感叹,还有那种长长的惆怅,相比起完美的大结局,主角们自己开始自己新的生活,不是跟更好吗,这也是这部片子的细妙之处,秒速五厘米观后感。秒速五厘米,他们分开了13年,13年时间,就是20498.4公里,这个距离正好是绕行地球半圈的距离,也就是南极和北极的距离。
当然也许这只是个巧合,经过一些专业达人的分析,贵树和明里最后一次见面到岔道口的相遇,正好是13年。
如果这一切都不是巧合的话,只能赞叹新海诚的大纲写的是如此的精细。
两个曾经相溶的心,经过了13年的时间,彼此达到了地球上最远的距离。
明里与远野于铁轨处擦肩而过,互相认出了对方。当两人走到铁轨的两边时,不约而同的转过了头。这时,飞驰的火车将两人的视线阻隔在了两边。当火车驶过后,远野发现明里已经离开。然后,在以每秒5厘米的速度飘落的樱花雨中,远野带着一丝微笑转身离开。
新海诚想表达的是,曾经纯真的感情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消逝。即便这种感情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完成,但它必定会是心里美丽的一段回忆。而龟缩于以往的美好希冀中,不敢接受新的幸福,只会使心越来越苍老,最后慢慢死去。回忆像酒,少许你便可觉得那其中的甘美,如果滥喝沉迷其中,只是一个神智不清的酒徒。在第一话的樱花树下,远野说过自己不知道应该如何对明里的爱负责,虽然明里的吻让他淡化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但其实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他喜欢明里,但他可以接受那个远在天边的明里,因为那个明里不需要让他有太多的压力,而身边的明里却会让他难受,就像他的工作最终被他放弃了,对于明里放弃或许才能让他活的轻松一点。
在每秒5厘米的速度飘落的樱花雨中,在幸福的往事中,远野迈开了前进的道路。两个渐行渐远的背影,包含了有爱无缘的伤感,更多的却是对幸福未来的憧憬。在秒速五厘米间,他们发现了彼此。也在秒速五厘米之间,他们错过了彼此。(www.lizhi.com)
末时,他最后的一笑,不仅是如释重负,还是一种坦然:即使相见,时光不能倒流、过去亦不能再来。不如留下昔日的记忆、错过的瞬间,藏于心底,细细回味纯纯的爱。开始各人的新生活,这不更比一次颤痛的相见更来的唯美?
我个人觉得,女主角恐怕也是想等火车过完,但是她知道,即使相会,她左手无名指的戒指也会毫不留情地阐述:他们错过的已不仅仅是那秒速五厘米的距离。再说了,与其好心地安排一次重逢,不如就这样错过。归根到底是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相遇的故事,发生在秒速五厘米,短暂而恒久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