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之路读后感(一)

  本学期,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一本着名的科学名着,那就是他——《科学之路》。看似平凡普通的书名,顾名思义也就想到无非是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的工作研究历程,或者是应该具有的一些基本能力的介绍。不否认这就是我第一眼看到这本封面普通的读本的印象。但很明显,他不仅仅只有这些。

  其实科学研究是一个很庞大的系统工程,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基础以及科研工作者的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本读本,便是量化地描述了各种需要进行长久深入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所需要的素质。本书出版于1953年,那个年代与现在的世界相比,在科学发达程度上显然都不在一个数量级的。但是作者在本书中贯透的理念,却似乎永远不会因时间而退却其熠熠生辉的价值。我认为,本书中所阐述的各种思维方式,适用于整个人类社会的过去以及永远。

  书中所阐述的一切,渗透到实际生活中,就是为了科研与学术的成功。缜密的思维,科学的逻辑,严谨的求证过程,都围绕着追求的哪一个点奔去。真的可以说,作者几乎考虑到了一个新的科研工作者会遇到的任何问题,然后根据每一个问题去针对性的给出解决的方法。这点,特别难能可贵,对于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来说,对其成功之路的帮助,效果是无疑的。

  我想结合我的事实谈谈。

  书中的道理,都是科学的。但是,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我们能够运用多少呢?定量的来看,给“每个”道理编一个号,便可以编到几千了。我们能够记住多少呢?或许,但从一条一条来背的角度来说,这本书无疑使一本凡物枯燥的劣质读物。但是,其实很多道理是拥有共性的。可以说,一个人在某些方面能够做到很细致入微,科学严谨,他便自然懂这些道理,也不用去看此类的书去与作者找同感。我在具体实验的时候,曾经遇到过一些难题,此时我就想到来运用本书中所教给我的一些道理,但是发现,生硬的道理,生硬的搬到现实中,是很抽象的。或许,这本书本身讲的就有些抽象。他大幅从理论的角度来论事,讲到的例子都是一些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发现,我在照搬理论的时候就出现卡壳。

  所以,这本书,不应该只是一个学期的阅读时间。换句话说,这本书中的所有理论,我们也没必要全都掌握,这本书于我们现在的作用,是去追寻一个科研工作者的影子,而这个目的的达到,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此书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座灯塔,引领着许许多多新的科研工作者走向正确的成功彼岸。


  科学之路读后感(二)

  读了他写的《我的科学之路》一文,对他本人的了解更加深入,体会也更加深刻了。

  从这一篇文章中我明白了他的成就来自于他的勤奋的学习态度、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严谨的工作作风、独立的创新理念、执着的献身科学的精神、高尚的科学道德品质……这些是他一生的科学之路上闪光的印记,读过此文,使我深受启发。邹先生用自己真挚的情感写就的文字,使我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在这春风化雨般的文字交流中,我学习了许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这些真知灼见将指导我进行以后的学习和工作。特别是在学术研究中,邹先生求真务实做学问的方法和精神将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

  邹先生在文中开篇第一句就说:“我一生做学问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努力追求科学真理,避免追求新闻价值,跟踪最新发展前沿,不断提高水平,勤奋工作,永不自满。”这句话是他对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的总结,在他的一生中,他也一直身体力行,可为科学界之楷模。

  邹先生在中学和大学时期,勤奋好学,基础知识牢固。后来留学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期间就曾在Nature杂志上发表论文。1951年,邹先生回国,组建研究组进行生物化学研究。在几十年的研究生涯中,他安贫乐道、热爱科学、对科学富有献身精神,不追求高官厚禄的人,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追求科学真理,探索科学真谛,勇攀科学顶峰,为我国科学的繁荣进步做出贡献。

  邹先生认为:研究工作需要经常接触新事物,追踪科学发展新动态;养成自己去查阅参考书或文献的自学习惯;对任何规律性知识都要问一个为什么。不仅要知其然,更重要的是要知其所以然;看到别人论文中的优秀部分可以学习,错误可以提醒自己不犯或少犯类似的错误;前人知识的积累而成的基础知识要完全弄清了来龙去脉,真正牢固掌握,为自己所用;阅读文献以追踪当前发展动态时,务须切记发挥自己判断力,不可盲从。

  邹先生工作严谨。做研究的过程中,从制定研究计划,到做实验,到收集实验结果,再到总结研究工作,每一步都细致有加,严格之致。邹先生对论文写作的格式、篇章布局、图表描述、文献引用、投稿发表、署名、后期追踪等一系列工作都认真对待,一丝不苟。

  邹先生务实,不图虚名。对研究成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宣传,态度严肃。他认为:研究成果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用学术成就树立声望,不靠媒体追捧。对于研究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要严肃对待,诚实负责。

  邹先生恪守科学道德。坚决反对企图不劳而获,或少劳多获的做法。对诸如伪造数据、剽窃他人成果、一稿两投或多投、强行署名等违反科学道德的表现形式进行尖锐的批评。

  邹先生忠于科学研究事业。他说自己“五十年的科学研究工作,既有艰辛,也有欢娱;既有失败的痛苦,也有成功的满足”。他追求真理的信念矢志不渝,选择科学研究作为终身的职业。

  读完《我的科学之路》全文,我对邹先生的人格魅力和科学精神更是敬佩万分,他的科学之路,已经在人类科学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的求真务实的做学问的精神也会指引更多的人投入到科学研究工作中去,为国家、为民族,及至全人类的繁荣进步做出贡献。


  科学之路读后感(三)

  《科学之路》是科学研究所要经历的、比较系统完善的一条道路。从学习、实验到遇到的困难以及要做出的假设和推理,并且去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从而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最后发表,为人们所知。

  首先要阅读各种文献,然后搜集各种资料,最好是亲身前往,这样更能客观的获得事实的状况,最终去设计一个实验。对于生活中的学习,我倾向于有目的的去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面虽然会窄一些,但会更加具体。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精力去做喜欢的事,这样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做一些简单的必要的实验去检测学习到的事物是否具有可研究性。就像做选择题时去排除明显错误的答案,在含糊不清的答案中间做一个小小的推理,判断它是否具有合理性。对照试验是实验操作中比较常见的,很多的现象可以通过对照来判断。机遇是那些勤勉于实验的人偶然发现其中的不寻常的或者被人忽视的现象的观察,这需要持久性和想象力。

  根据客观的事实,做出一个假设,用试验去证明假设的合理性。一切事实为标准,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要怕推翻假设,也不用怕假设有多么的荒谬,在没有证明它是错误之前,所有的可能都是正确的。

  达尔文已经想到进化论的基本概念以后,在阅读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作为休息时突然想到:在生存竞争的条件下,有利的突变可能被保存下来,而不利的则被淘汰,他把这个想法记了下来。直觉此处意指突然跃入脑际的、能阐明问题的思想。直觉是知识的另一种积淀。

  推理有很多的方法,有演绎推理、辨证推理、假设推理等等,他们都有可能无限的接近事实,但真相只有一个,想知道真相,那就去找下一个现象吧。

  达尔文说过一件事,叙述他和一个同事在探测一个山谷时,如何对某些意料之外的现象视而不见:“我们俩谁也没有看见我们周围奇妙的冰河现象的痕迹;我们没有注意到具有明显痕迹的岩石,耸峙的冰河巨砾、侧堆石和终堆石。”这些现象并没有被人注意到,因为这些既不是意料之中的,又不是特地去寻找的现象。科学的记录实验现象需要敏锐的观察力,抓住那稍纵即逝的变化,并且也要客观真实。

  科学之路上也会有各种的困难。科学上的伟大发现刚创设的时候,人们对它们的看法与现在迥然不同。当时,很少人能体认到自己对该问题原来一无所知,因为,无论是对问题视而不见,对它的存在置若罔闻,还是在该问题上已经有了普遍被接受的旧观念,都必先驱除后才能建立新概念。巴特菲尔德教授指出:从不同的角度着眼看待它,并且摆脱当时流行的理论这就是伽利略所曾面临的巨大精神障碍,而一般性的障碍则是每一个具独创性的重要发现都会遇到的。今天,诸如行星系这类知识连儿童也很容易掌握的事物,在人们的思想还受到亚里士多德观念限制的时侯,确实需要超群出众的天才进行智力活动的伟绩创举才能想象出来。

  埃利希很好地阐述了研究组工作的原则:“集中进行研究,而每个成员又有相对的独立性。”一切计划都应看成是暂时的,可随工作的进展而变动的。这里切不可混淆研究工作的计划和个人实验的部署。在部署实验时,必须精心构思,严格按计划进行。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对于获得的最终实验的结果一个安全的方法是:忠实记录所得的结果,谨慎地提出对结果的解释,严格区分事实与解释。过早地发表不能证实的工作,曾经损害了一些很有前途的科学家的名誉。大多数的科学家,对于最高级的形容词和夸张手法都是深恶痛绝的,伟大的人物一般都是谦虚谨慎的。(www.lizhi.com)

  文章的最后说明科学家应该有的素质,这也应该是每一个独立生存个体所应有的素质。在我们的世界中,发挥作用的不是我们的才能,而是我们如何运用才能。机器是为我们服务的,而不是我们去变成机器。考试有利于知识的积累,而不利于思想成长。出色的考生并不一定善长于研究工作,而另一方面,一些着名的科学家则往往在考试上表现得不好。埃利希完全是靠着主考官的好心而通过医学毕业考试的,因为主考官很有见识,承认他有特殊的才能。而爱因斯坦则在工艺学校入学考试中不及格。比起那种不加怀疑地接受全部教学内容的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批判的学生,在积累知识方面很可能是处在不利的地位。尼科尔曾经说:具有发明天才的人不能积累知识,拙劣的教学、固定的观念以及饱学多读会扼杀创造精神。我欣赏有独立思想的人,在某些考验记忆力的方面他们会有所欠缺,但是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去获得,但是独立的思想是不能能够通过学习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