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系列读后感(一)

  《易中天中华史》系列中发现最好看的还是第二本《祖先》,那种颠覆,将东西方文化巧妙的结合,亮点突出,让我欲罢不能,读了还想再读。

  越往后,对我来说,更是一种文化的洗礼。因为不是文科出身,很多政治、历史方面深层次的东西并不是能一下子理解,虽然易教授已经写得很通俗了。在看《百家争鸣》时,我很想理顺各家的观点,然而,看的时候觉得言之有理,加上自己那仅有的对各家的浅显认识,?能看懂,但是看过以后,却有种记不住的无力感。毕竟,最这些的没有什么深入的研究。

  这系列丛书让我大开眼界,不论是从大的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了解,还是一些有趣的小知识。比如,我知道了英文中的八月August是纪念奥古斯都屋大维的,知道了门阀这个词是怎么来的等等,还了解了诗经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美好的诗句,什么是封建,西周的邦国制度是怎么进行分封的,原来历史书中有如此多的细节没有介绍,有如此多有趣的故事被枯燥的教条式教学代替。

  尽管这系列丛书也有一些毛病,比如我觉得易教授老是将每况愈下和每下愈况用错(我个人认为他用错了),有时候能感觉某本书他写得很混乱,有时候觉得他写的某些片段没有考虑读者的水平,自顾自说,看得我好几次都想跳过去,或者扫视过去,留不下什么印象,而其实我知道这个地方其实挺重要,但就是静不下心去认真读。但这套系列丛书我仍然是褒大于贬。对于我这样一个理科女生来说,已经觉得很酣畅淋漓了?。绝对是满满的收获。甚至看到某些章节觉得历史真是一面镜子,真是可以古为今用。虽说现在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是那些治乱循环的背后,有太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小到个人,大到企业、国家。

  这套丛书的感受不是简单的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这里仅说个总体感受,待自己沉淀、消化、吸收,再去评说具体的细节吧。


《易中天中华史》系列读后感(二)

  《易中天中华史》已经读到了最后一本《三国纪》。

  《三国纪》读过之后,对书中一段话感受颇深,引起我的共鸣。这段话主要是要讲明这样一个问题,即:为什么三国这段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中并不太重要的阶段却能如此引起大家的兴趣。但我认为他不仅说清楚了“三国热”的原因,还揭示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底层的人民)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固有观念。书中的这段话是这样说的:

  “传统社会的中国人,其实是一直有梦的。第一个梦叫‘大同梦’,也就是回到部落时代。第二个梦叫‘小康梦’,也就是回到邦国时代。这两个梦都实现不了,就开始做‘治世梦’。这就是帝国时代的‘中国梦’。

  治世梦也包括三个内容。首先是希望有一个仁慈而明智的好皇帝,这就是‘圣君梦’。其次是希望各级官员清正廉洁,这就是‘清官梦’。如果圣君和清官都指望不上,则希望有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就是‘侠客梦’。

  圣君、清官、侠客,就是中国人的千年梦。”

  易中天老师认为,这三个梦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替我们圆了,用刘备、孔明、关老爷三个文学形象替我们圆了。因此,罗贯中的“三国史”深入人心,流传甚广,以至于正史反而几乎无人知晓。

  其实,何止是《三国演义》帮中国人圆了千年梦,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无一不是在帮中国人圆这一千年梦。何止是古典文学作品,戏曲、评书、曲艺等中国的传统艺术,也无一不是在帮中国人圆这一千年梦。说这些传统的文学艺术在帮中国人圆这一千年梦还不大确切,其实是中国人(底层的中国人)自己在利用这些形式圆自己的千年梦。现实中缺的,在文学艺术中找补、找补而已。

  中国人的这个梦一做就是几千年,至今仍在做着。虽然唱了几十年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但仍然盼着能出一个“好皇帝”,出不来“好皇帝”出个“清官”也好,实在不行弄个“侠客”替我们出出气也行,最不济了还有个“因果报应”等着呢,让他下辈子托生到咱家当牛做马,咱往死里欺负“它”!反而是那些不怎么唱这支歌的地方却不再盼着出什么“好皇帝”或“清官”,看来这事与唱什么歌没多大关系。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外界客观因素变化了,思想观念也得随之而变。现在“皇帝”是难再出现了,“好皇帝”就更难有了(好皇帝的前提得是皇帝)。清官嘛,没有好的制度,清官也会变成贪官。至于侠客,在法治社会里侠客和罪犯的界限很难划清,分寸也很难拿捏,还是别有为好。所以,这个千年梦看来是做不下去了,至于改做什么梦大家按照自己意愿去做吧。俗话说得好:“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多想点儿好事,做个好梦。


《易中天中华史》系列读后感(三)

  读《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中秦始皇是历史上争议较多的一位人物,在“伟大领袖”赞扬他以前说他好的不多,伴随他的几乎都是“焚书坑儒”、修长城、建阿房宫等负面评价。但无论有多少争议,有一点是应该肯定的,即:他统一了文字等,促生了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国。(www.lizhi.com)

  秦以前,我们理论上是个整体的中央大国,实际上是分散、半独立的联合体,各诸侯国之间不一样的东西太多了。用许慎的话说,当时是“诸侯力政,不统于王,……田畴异晦,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也就是说,法令各异,语不同声,字不同书,衣不同饰,车不同轨,而且还币不同形,尺不同长,称不同重。一句话,几乎没有一样是一样的。这颇有些像欧洲,人长得都差不多,但各国有各国语言、文字、文化、货币等等。而且,那时的我们甚至比欧洲还乱,起码人家的度量衡、汽车的标准是一样的(现在货币也统一了)。

  具有如此之多的不一样“独联体”是非常容易解散的,时间一久,难免就会分裂成完全独立的小国。所以说,如果没有秦始皇的大一统下的诸多统一,恐怕就没有我们今天这个具有960万平方公里,13亿人口的大国了。正是秦始皇的诸多统一(特别是文字统一),避免了“中央之国”的分崩离析,他的这个功绩是应该充分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