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与魔鬼读后感(一)
我很欣赏这一段,真的,我终于了解到,为什么那么多人信仰那些不可能存在的上帝。因为,他们让人类找到了精神的归宿,灵魂的栖息之处,信仰的支柱,在他们的天堂中,没有饥饿,没有寒冷,没有痛苦与战争,一切在上帝的召唤下,他们能有平静的心境去接受现实的世界,也许你会说这是逃避的做法,但无疑,他们的心灵接受了一次洗礼,接受了一次对心灵的净化,聆听了一次心底的声音,这些,难道是高科技能带来的吗?精神上的慰藉,只有在自己的主宰的领域去获得吧,而这信仰的力量是我们不可想象的,邪教的引领下的天安门广场的自焚,每次吃饭前的祈祷,还有不吃猪肉,绝食,做礼拜,这一切一切,我原先觉得不可能发生的事一下子变得理所当然,信念的力量也许比科学的理念强大得多吧,超越了肉体的痛苦,来到了精神层面,何等让人惊异,却在情理之中。而科学,让世界朝着我们所想的方向发展着,我一直认为,是科学让我们变懒惰了,洗衣机,洗碗机,吸尘器,到机器人保姆,古时诸葛亮摇着羽毛扇子指挥千万士兵,布阵,战斗;到现在,司令员在凉飕飕的空调室中倒数“3,2,1,发射。”一支导弹就在地球表面刻下战争的痕迹,简单,快捷,一句话就能摧毁世界。科学是为了建设更美好的世界,但是,在这过程中,科学毁灭了本来美好的世界,让世界变得伤痕累累,一片疮痍,一片混乱。我现在诧异了,究竟核能是为了发电,还是为了未来的战争。当我背着政治时事,什么时候,第五轮第三阶段讨论朝核问题在哪召开,第六轮呢?我不知道,背这些意义何在,我不知道,伊朗,以色列,黎巴嫩,伊拉克,阿富汗,美国,它们的问题何时才能解决;我不知道,既然人类出生就代表了以后的死亡,为什么,人类还要出现在世界上,接受地球的批判,又或者,做着毁灭世界的举动;我不知道,《2012》所发生的事情是否会出现,我不知道,我喜爱的企鹅会不会有一天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我不知道,我的后代会不会迎来第九个冰河世纪;我不知道,世界的混乱是否会一直持续,还是有真正的世界新秩序的出现;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也许,信仰让人类在混乱的世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净土,所以宗教才会一直传扬下去,与科学共存吧,“存在就有它的必然性”,也许,宗教与科学也会有一天联合起来,我希望在世界将近灭亡之时,宗教让人类不再恐慌,而科学寻找另一个世界安定人们,宗教与科学结合,我们世界才有获救的可能吧……
世界是一个对立,是一个矛盾,有生有死,有起始有终点,所以我始终相信,世界也有它灭亡的一刻,正如每个人都有寿终正寝的一天一样,所以一直以来我都不惧怕死亡,因为这是每个人的归宿,任何人都不能逃脱,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我会选择坦然接受,于是我喜欢冒险,想到喜马拉雅山感受世界之巅的壮烈,想到南极看看企鹅那个笨拙的身体,想看看风雪掩盖的登山员的尸体,我并不惧怕他们,因为那是他们的信仰让他们步上不归的旅程的,因为他们没有遗憾,没有后悔,他们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勇士,难道我们不应该心生敬佩吗?
《天使与魔鬼》,一开始我不明白为什么这样一本集宗教,科学,悬疑,推理,建筑学于一体的书会改这个名字,我现在明白了,教皇内侍是天使,他重新建立起人们的信仰,给人们希望与光明,把科学与宗教的矛盾揭示出来,让全世界的人们团结了起来;教皇内侍又是魔鬼,是他策划了这一场恐慌,爆炸,把宗教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他的双手染满了无辜人类的鲜血。他深知,只有面向同一个强大的敌人的时候,世界才会重新团结起来,一个新的世界秩序才会建立,所以他创造了宗教的敌人,又建立起了宗教的坚不可摧的信仰,他本身就是矛盾的混合体,他既是天使又是魔鬼。而在每一个人心中,自己既是天使也是魔鬼,总有善良的时候,也总有邪恶的时候,善良的信徒会在耶稣的十字架下忏悔,我们有时又会在月亮的映射下为自己所犯下的错误自责着,没有人不会犯错的,不是吗?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二)
现在的社会,全球化浪潮,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使得人们对于科学几乎达到了一种膜拜而几近盲目跟进的地步,有时候很少停下来想想有些东西是不是真的必需,是不是给我们的人类带来了幸福,解放。我们应该合理的利用科学知识,在科学和信仰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以求在物质欲求极大满足的情况下,不至走入精神的荒原。就像书中说的,各种电子设备使得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是人们又比任何时候都感到孤独。我想这应该不是我们想要得到吧。
“……现在,每隔几个星期我们就可看到科学上的进步,其发展速度我们无法控制。我们(科学和宗教)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但当宗教被抛至脑后时,人们不知不觉陷入了精神的荒原。我们迫切需要寻求意义。说真的,我们确实需要……”
“……自伽利略时代起,教会就试图减缓科学无情的进军,虽然有时采取了错误的方式,但一直都是出于善意。我提醒你们,看看你们周围的景象吧。科学并未坚守自己的诺言。它所承诺的高效而简单的生活带给我们的只有污染与混乱。我们只是一个遭到破坏而发狂的物种……正走向一条毁灭之路……”
再次想起稍早时候和老爸说起的“中庸之道”。科学和宗教似乎不再是两个必须严格分界的概念,盲目信仰科学和全心相信神迹都是不可取的行为。人类需要相信存在有比自身更强大的力量才能继续保持责任感和敬畏心,当世界的一切事物都能由科学解释时,对自然和生命的崇敬就会迅速流逝,人类的妄自尊大一旦走到了尽头,世界的毁灭便在所难免。宗教被认为是“精神鸦片”,对科学奉行到极至也可以让思维混乱,曾听说有科学家试图通过基因分析解释人类的各种情感,以待有朝一日可以在实验室中创造出“情绪”,这样的“科学进步”其实是很恐怖的,如果一切美好的感情、油然而生的心动,甚至独一无二的思维都能被创造出来的话,人类还能被称之为人类吗?
“中庸之道”教我们尽量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我想应该是这样的,尊重科学给我们的种种现象的解释,当科学不能给我们解释时,相信有另外一种力量制衡人——自然——宇宙之间的关联。狂热的信仰产生邪恶,毫无信仰则带来空虚,平衡是一种艺术,人类需要了解这种艺术,并努力掌握它。
比较有趣的还有一处,就是科学家列奥那多成功证明了上帝在虚空中制造物质(创造宇宙),即上帝创世论是可能的,这本该得到神职人员的欢迎毕竟他更好得证明了上帝的存在。但是他却被杀害,罪名是,如果让人们看到上帝创造宇宙的神迹竟然能在实验室被模拟出来,这根本是科学的胜利,而不是宗教的。这说明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并不存在绝对的胜利和失败,就像为教堂设计壁画的艺术大师可以是严谨的科学家一样,世界充满矛盾,矛盾并非不可调和。
我在宗教方面的书籍读得还是太少所以在某些概念方面仍然保持迷惑和不认同,不过《天使与魔鬼》给了我很多启发,一些微妙的、令人惊叹的词句将思维的触觉引导到更深的层面,我将试着多做一些独立思考,并在以后的日子里,必须读更多的书、思考更多让这棵思维之树生根发芽。
在读书的过程中寻找乐趣,进而寻找智慧,我想这是让脑力激荡的最好方法,也是读书的最好方法。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三)
风可以把蜡烛吹灭,也可以把篝火吹旺——题记
人生,从自己的哭声开始,(www.lizhi.com)到别人的哭声结束,这一过程中,就产生了一个新名词——苦难
苦难是噩梦的开始!
他摧毁了人的希望,消磨了人的意志,多少人因为苦难而选取了一个极端方式——轻生,被苦难逼得无路可走,跳入了这个万丈深渊。人们从此害怕苦难,害怕他那双魔爪,和那双凶神的眼睛。苦难史最大的不幸,曾经有个小男孩,他非常热爱足球,可天总是不尽人意,苦难偏偏降临到他的腿上——重度骨折,这对他无疑是晴天霹雳,苦难那双魔爪,深深扼住男孩的喉咙,用最狰狞的面孔朝向了男孩,度过的每一日里,都像在地狱般难受,没有了心爱的足球,生活还有什么希望?
他的世界变得昏暗,他开始堕落,苦难的折磨令他颓废,他艰难的爬上了窗台,风吹乱了他的发,他闭上了双眼,做出了一个最愚蠢的决定。
一阵风吹过,卷走了蜡烛的火焰,只余下几缕白烟。
苦难是幸福的开端!
苦难来了,幸福还会远吗?
那位音乐史上的巨匠——贝多芬,他视音乐为自己的生命,或许是上帝吧,给他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夺去了他聆听这美妙的音乐的耳朵,有多少痛苦,有多少无奈,只有他自己懂得。苦难就是如此折磨人,难道这么一位音乐奇才也会被苦难扼杀么?当然没有,世界的寂静更深刻了他的坦然,在苦难面前,他竟然看到了天使在向他招手!
这个看似可怜的贝多芬,其实是最幸运的,若没有这份苦难,谁会保证他会创作出现在妇孺皆知的《命运交响曲》呢。
同是一阵风,却把篝火吹得越来越旺。
一份苦难,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他是一只凌厉的魔鬼,而对另一部分人来说,她就是一位美丽的天使。
所以,心志与心态最为重要。
苦难造就懦夫,苦难也造就英雄,苦难可能带来一场噩梦,苦难没准也换就一分幸福,苦难或许把你淹没,苦难或许磨练的你愈挫愈勇!
一场天使与魔鬼的较量,谁胜谁负,权靠意志揭晓。——后记